一家“黄码”医院的抗疫之战( 六 )


这段时间的剖腹产手术都由辛德梅亲自来做 , 平均每天至少一台 。 这是第一次戴4层防护手套 , 她必须要清楚自己的手感没问题 , 才敢让其他医生慢慢接手 。 而且疫情期间 , 需要速度 , 一旦出现危重症 , 再穿防护服来不及 。
一家“黄码”医院的抗疫之战
文章图片
为了缓解准妈妈们的焦虑 , 妇产科建立了13个微信群 , 每个群固定有医护答疑 , 孕产妇有事可以随时拨打咨询 。 医护人员也在群内科普孕产期的各种知识 。 受访者供图
5月8日 , 辛德梅又收到了小宁(化名)妈妈的微信 。 孩子过两岁生日 , 想请她到家里做客 。 小宁妈妈很感谢辛德梅 , 孕中期她有过出血的情况 , 辛德梅为她进行了保胎治疗 。
去年因为工作太忙辛德梅没去成 , 今年因为疫情又错过了 。 为了弥补遗憾 , 小宁妈妈给辛德梅发了小视频 , 小女孩粉嫩嫩肉嘟嘟的 , 在视频里晃着手奶声奶气地说:“你要来吗?你来吧!”
从医24年 , 辛德梅经手过的剖腹产手术已在千例以上 。 对她来说 , 熟练的剖腹产手术只意味着半个小时的时间 , 但是对于母亲来说 , 这是勾连一个家庭与孩子缘分的分秒 。
亲手接生的孩子很多已经长大成人 , 有的父母每逢孩子生日还会给辛德梅发照片 。 “你看 , 这就是当初你剖出来的小不点 。 ”
她站在孩子们人生第一站的站台 , 目送他们踏上不同的轨道 。 有了生命 , 就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 “只有你真的把孩子捧出来 , 迎接新生命 , 才知道什么叫人之大幸 。 ”
刘菡也体会到了辛德梅说的那种感觉 。 她是消化和内分泌科的护士长 , 这次被抽调到发热门诊 。 一次检查的时候 , 在发热门诊出生的女婴握住了刘菡的手 。 软软的 , 紧紧的 。 发热门诊里这些天经历了太多离别 , 这个小生命的诞生带给刘菡很多欣喜和希望 。
一家“黄码”医院的抗疫之战
文章图片
5月16日 , 在垂杨柳医院降生的一位来自临控区的宝宝 。 她的父亲给她取了个小名“小可” , 意思是“可可爱爱” 。 受访者供图
为了保证透析不被耽误 , 肾内科主任余永武带着整个科室人员住进了医院 , 半个多月没有回过家 。 医护们也搬进临时腾出的简易宿舍 , 保证每一次透析都能有人陪护 。
余永武经常说一句话:“偶尔治愈 , 常常帮助 , 总是安慰 。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期 , 患者最需要安慰 , 哪怕就是一句:不要着急 , 不要害怕 , 我们一直陪着你们 。
安慰病人的同时 , 也要安慰医护 。 全科住进医院的时候 , 余永武给他们备好了毛巾、脸盆等洗漱用品 , 医护几乎什么都不用准备 。 余永武还买了呼啦圈、跳绳 , “希望能为他们的压力找个出口 。 ”
血透室的负责人熊敏有一个两岁多的女儿 , 每次视频 , 女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妈妈回来” 。 没法触摸到女儿的那些日子里 , 同事都能看到她拿着手机在流泪 。
有一次视频里 , 女儿吃完鱼 , 把鱼骨头摆到桌子上 。 熊敏问她为什么摆得这么整齐 。
“排队做核酸 。 ”女儿说了一句 。
熊敏以为自己听错了 。 这么小的孩子 , 就知道排队做核酸 。 出门的时候 , 她也会跟奶奶伸手要口罩 。 熊敏盼望着病毒早日消散 , 以后的孩子们可以不必经历这些 。
附近很多小区都解封了 , 熊敏也终于回家了 。 敲了敲家门 , 女儿颠着跑了过来 , 惊喜地发现外面站着的是妈妈 。 像往常一样 , 小小的她扑上来紧紧抱住了妈妈 。
一家“黄码”医院的抗疫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