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黄码”医院的抗疫之战( 四 )


按照国家卫健委2021版《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 疑似新冠阳性患者或密接者 , 需要进行单人床旁透析 , 直至确诊或解除医学隔离观察 。
很多医院采取的方法是 , 在发热门诊或者隔离区放床旁透析机 。 由于使用的设备不同 , 报销后床旁透析的费用也在普通透析的10倍以上 。
如何在控制院感的情况下 , 保证透析不停止 , 又不会很贵 。 血液净化中心和医院研究后 , 决定启用东院区 。
去年血透室从东院区搬至现在的本部院区 , 原本的血透室在东院区一楼 , 搬迁后 , 余永武觉得疫情一直断断续续出现 , 这里说不定能应急 , 所以没有拆除水处理机管道 , 还让科室的工程师每天去维护 , 坚持了一年 。
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 , 整个科室将机器搬到东院区 , 并清理空间使之达到国家对于透析环境的要求 。 如果没有这些老设备 , 没有工程师每天的维护 , 想要让东院区的血透室运转起来可能要花一周多时间 。
4月29日清早 , 东院区开始接诊从封管控区来的“黄码”透析病人 , 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看到医护时激动得哭了 。
一家“黄码”医院的抗疫之战
文章图片
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马嘉豪在为患者进行透析上机操作 。 受访者供图
让余永武省心的是 , 每一次透析里 , 就医保障指挥部起到了很大作用 。 和居委会联系 , 派车转运都不用科室操心 , 指挥部将需要透析的病人数据统计好 , 告诉血透室负责人熊敏 。
4月25日朝阳区划定临时管控区时 , 指挥部便成立了 。 垂杨柳医院面临的就医压力在指挥部这里 , 具象成了直观的数据:从4月25日朝阳区划定临时管控区到5月8日提级管控 , 被“封”在小区内的居民从20万人增加到45万人 , 覆盖面涉及潘家园、双井、劲松、南磨房、十八里店、小红门这“三街三乡” 。
朝阳区提级管控的同一天 , 垂杨柳医院接到通知 , 全院只收治封管控区居民 。 原则上“三街三乡”的封管控区居民 , 能收治到垂杨柳医院 , 就全部收治 , 如果垂杨柳医院医疗保障压力过大 , 再联系朝阳另外5家定点医院收治 。
指挥部如同中枢 , 连结社区与医院的各个科室 。 居民将就医需求告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如果社卫中心初步判定无法解决 , 会将统计信息汇入指挥部 。 被抽调到指挥部的普外科医生徐宏征计算过 , 最多的一天 , 指挥部处理了500多个电话 , 其中绝大多数协调帮助社卫中心解决 , 另外100多个确需去医院的患者再协调分配给医院 。
垂杨柳成了“黄码”医院 , 但是对于余永武和他的透析团队来说 , 既然有两个院区的条件 , 就不能把非封管控区域的患者直接推到别的医院 。
于是科室又熬了一个大夜 , 在5月11日病人稍微少点的夜里 , 把设备再次转运、消毒 , 完成两个院区的功能对调 。 本部院区来接纳封管控地区的“黄码”患者 , 而风险较小的东院区 , 用来接收非封管控区患者 。
一家“黄码”医院的抗疫之战
文章图片
5月12日凌晨2点 , 血液净化中心全体医护技人员将16台透析机及透析耗材搬至东院区 , 并完成透析环境的消毒 。 受访者供图
余永武记得 , 那段时间最重的一个病人 , 已经6天没有透析了 , 相当于普通人6天没有排尿 。 她被120送来 , 憋气得很严重 , 别人扶着她 , 每走一步都喘 。
病人本身是新冠密接人员 , 为了尽可能挽救她的生命 , 科室为她打开透析室的全套设备 。 那天晚上 , 整个大厅里水处理机、23台透析机、所有工作人员为了她一个人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