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实|一个专治疑难杂症的“千古名方”,配伍堪称完美,却一直争议不断

枳实|一个专治疑难杂症的“千古名方”,配伍堪称完美,却一直争议不断

文章图片

枳实|一个专治疑难杂症的“千古名方”,配伍堪称完美,却一直争议不断

自古以来 , 中医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 , 可谓是“卓尔不群” , 尤其是古代名医留下的经典名方 , 只要医术精湛 , 必能得心应手 , 所处汤药 , 用之临床 , 必能随手取效 。 尤其是医圣张仲景流传下来的诸多方剂 , 更是博大精深 , 有一些方剂更是疑难杂症的必备良方 。 由于《伤寒杂病论》在古代的传承中 , 险些被失传 , 所以仲景原意 , 可能难以被后世医家理解 。 又加上 , 张仲景惜墨如金 , 对于理法方药 , 只讲大道 , 从不解释 , 这也让后世医家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 比如 , 医圣张仲景的一个奇效良方 , 专治疑难杂症 , 且配伍堪称完美 , 但是却在后世传承中 , 一直争议不断 。
而这个专治疑难杂症、配伍堪称完美 , 却一直争议不断的奇效良方 , 就是大名鼎鼎的四逆散 。 早在《伤寒论》的318条 , 记载了四逆散方证 。 那么 , 这一条条文究竟说了些什么呢?首先 , 提笔第一句就是“少阴病” , 接着就是主证“四逆” , 再接着就是一大堆或然证 , “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 , 然后一句话总结 , 这种问题 , “四逆散主之” 。 如果只是单纯背诵一下这个条文 , 倒也觉得没什么不妥 , 但是仔细看了四逆散的方药组成 , 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
首先从条文来看 , 起首第一句“少阴病” , 历代医家颇有争议 , 有的医家认为 , 这个四逆散证属于少阴热化证 , 也有医家认为这是少阴寒热从化不全证 , 还有医家认为这是少阴类似证 , 属于少阴病;但也有医家认为 , “少阴病三字必误” , 当归属厥阴病;也有医家认为应当归属少阳病;还有医者认为是少阳、厥阴、阳明相关同病;更有医者认为这是“少阳、厥阴”[1
。 面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争议 , 一下把很多人整不会了 。 对于这个问题 , 至今依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

接着 , 主证 , 全文说的太简单了 , 就一句“四逆” , 后面全是或然证 。 清代著名的医学家柯韵伯说 , “条中无主症 , 而皆是或然证 , 四逆下必有阙文” , 意思就是说 , 这是在历代传承的过程中 , 出现的传抄错误 , 导致条文漏简 , 这样一来 , 就导致了后世医家对此争议不断 。 柯韵伯接着说 , “今以‘泄利下重’四字 , 移至‘四逆’下 , 则本方乃有纲目” 。 按照柯韵伯的说法 , 那就是主证 , 除了四逆 , 还有泄利下重 。 有学者认为 , 本条文中手足不温或微温的“四逆”症状属其次要症状 , 而并非主证[2
。 还有学者认为 , 四逆散之主症 , 当属水湿为患的腹中痛和泄利下重[3
。  也就是说 , 对于四逆散的主证究竟是什么 , 也依然存疑 。
对于四逆散的主证 , 如果从方后的加减法来看的话 , 应该就是“四逆”为主证 。 我们一起来看看四逆散方剂后面的或然证加减法 , 比如说 , 咳嗽、下利的话 , 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如果心悸 , 加桂枝五分;如果小便不利 , 加茯苓五分;如果腹中痛 , 加炮附子一枚;如果泄利下重 , 则用200克薤白 , 用1000毫升水 , 先煎薤白 , 取药液600毫升 , 去掉薤白药渣 , 再将三方寸匕四逆散药末放进煮好的薤白药汤里 , 再煎 , 煮取药液300毫升 , 温服 , 一次150毫升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柯韵伯认为“泄利下重”应当也作为主证 , 是不符合原方方证的 。
四逆散条文和主证 , 就已经出现了两大疑点 , 接着还有相关爆料 。 那就是这个方子的剂量 , 那么 , 四逆散的方药组成、药物剂量、服用方法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四逆散方吧 。 四逆散是由“甘草(炙) , 枳实(破 , 水渍 , 炙干) , 柴胡 , 芍药”四味中药组成 。 关于四味中药的药量 , 《伤寒论》原文是这样说的 , “上四味 , 各十分”(一分约等于现代的4克) , 使用方法是 , 捣为细末 , 过筛 , 用白饮和服 , 每次用药剂量为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3克) 。 乍一看 , 没啥问题啊!但是熟悉医圣张仲景用方思维的都知道 , 医圣张仲景用药有一个特点 , 那就是药简量大 , 但是这个四逆散的方药剂量却出奇的小 。 《医宗金鉴》中曾这样记载 , “经中用剂之轻少者 , 无如此方 , 则其轻缓、解散之义可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