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出汗越多越好?这两种“汗”,提示健康隐患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_养生保健】
夏季炎热 , 出汗在所难免 , 适量出汗有助于身体健康 , 大量出汗则有可能导致体虚 。
中医如何认识汗
汗液 , 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 , 从玄府(汗孔)排出之液体 。 所以《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 ”《温病条辨》也说:“汗也者 , 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 ”汗液的排泄 , 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 , 则汗液排泄;腠理闭 , 则无汗 。
夏季出汗越多越好?这两种“汗”,提示健康隐患
文章图片
夏季过度出汗 , 耗损阳气
中医学认为 , 心主血脉 , 汗为心之液 , 血汗同源 。 《血证论》曰:“汗者阳分之水 , 血者阴分之液 , 阴与阳原无间隔 , 血与水本不相离 。 ”因此 , 中医认为大汗伤阳 , 就是说如果因为某种原因 , 过度出汗 , 会令阳气耗损 , 容易出现浑身乏力的情况 , 不值得提倡 。
中医学将不正常的出汗 , 归于汗证 。
历代医家对于汗证的病因病机早有论述 , 如著名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 , 出汗主要是由外界原因引起的 , 风、热、湿是最常见的原因 。 而《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也提及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 过劳会导致肾虚 , 出现汗多 , 伴有腰膝酸软和神疲乏力等表现 , 治疗此类汗证应以补肾固气为治疗原则进行敛汗 。 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提及因血瘀所致汗证 。 总而言之 , 汗证的致病病机复发多样 , 虚实交错 。
汗证包括了自汗 , 盗汗 。
夏季出汗越多越好?这两种“汗”,提示健康隐患
文章图片
其中白天稍微活动一下就出汗 , 称为自汗 。
从中医角度来看 , 自汗可因身体虚弱、气阴两亏 , 津液外泄导致 。 此类自汗的人常常伴有疲惫、乏力、气短、畏寒等症状 。
体质阳亢热盛也极易出汗 。 但此类患者出汗后往往觉得舒服 , 因为体内的热、火等邪气会随着汗排除体外 。
盗汗 , 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 , 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 。
夏季出汗越多越好?这两种“汗”,提示健康隐患
文章图片
小孩因为脏腑稚嫩 , 调节功能稍弱 , 或睡前进食 , 玩闹 , 在入睡最初的2小时内 , 容易出现头背出汗 , 并不需要特殊治疗 。 但如果出汗太多 , 容易疲劳 , 就需要及时就医的 。
此外 , 产妇、尤其是新产妇 , 生产过程中容易耗气伤血 , 在产后的一两周内 , 也容易出现多汗 , 盗汗 , 如果长期如此、持续不减 , 也应该及时治疗 。
其他情况 , 比如有的人头部特别容易出汗 , “热自胸中熏蒸于上 , 故但头汗出而身无汗” , 可能是体内有热 , 热邪蒸腾 , 迫汗外出 。 再比如单侧身体出汗明显 , 可见于脑中风后肢体偏瘫的患者 , 与患者侧肢体经络气血瘀阻不通相关 , 与之前王清任的理论相符 。
夏季应适当出汗
夏季出汗越多越好?这两种“汗”,提示健康隐患
文章图片
当然 , 正常人在气候炎热、活动、衣着过厚、情绪波动、紧张、进食等情况下出汗 , 属于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 。 如果因为讨厌出汗 , 整个夏季 , 都处于空调所营造的低温环境中 , 不外出运动 , 只呆在室内 , 并不利于身体健康 , 反而容易出现身体沉重 , 酸懒无力 , 精神不振的症状 。
专家建议 , 应该顺应天气和身体状况 , 适时外出活动 。 出汗多的时候 , 注意及时补水 , 电解质外 , 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养阴生津的药材或者食品 , 有助于补充人体津液的亏耗 , 如生地、麦冬、沙参、玉竹、百合等 。 此外 , 还应当注意补气固摄 , 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敛汗作用的黄芪、西洋参、煅龙骨、煅牡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