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疾控中心发布六月份防病提示 请注意预防食源性疾病、手足口病等

扬州市疾控中心发布六月份防病提示 请注意预防食源性疾病、手足口病等
文章图片
每年6月份 , 进入到长江中下游特有的梅雨期——气温高、湿度大、致病体生长繁殖活跃 。 近日 , 市疾控中心发布防病提示 , 除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外 , 本月请注意预防食源性疾病、手足口病等 。
6月份为食源性疾病高发期
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 ,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用了被污染食物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 , 比如食物中毒 , 其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胃肠道症状外 , 还可表现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症状,具有突然发生、潜伏期短、呈集体性发病等特征 , 病情严重者可造成死亡 。 6月份为食源性疾病高发期 , 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 。
对于个体来说 , 要注意食品卫生 , 低温存放食物 , 食用前严格消毒与彻底加热 , 尽量不办或少办宴席 。 对于幼托、学校、企事业单位的食堂、餐饮业及外卖服务机构 , 应重视食源采购与加工的卫生 , 规范食品操作流程 。 一旦发现有食物中毒相关症状的患者 , 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 并如实告知饮食就餐史 。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
5岁以下的婴幼儿
据介绍 ,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 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EV71 , 多发生于5岁以下(占90%左右)的婴幼儿 。 一般症状较轻 , 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 , 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 , 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 , 疼痛明显 , 部分患儿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 , 少数患儿病情较重 , 可并发脑炎、心肌炎、肺炎等 , 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 传染源主要为手足口病患儿 , 亦有可能为感染手足口病病毒而无症状的成人 。 监测数据显示 , 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 5-6月是发病高峰期 。
预防措施:1.尽量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游玩 ,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 2.要常开窗通风 , 晒衣被,减少儿童在空调环境下的活动时间 , 鼓励户外运动 , 享受充足阳光 , 增强体质 , 提升免疫力 。 3.要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经常清洗和消毒小孩的学习用品或其他用品(包括玩具、图书、衣被等) , 家长接触小孩前要洗手 。 4.家长也可选择给儿童接种EV71疫苗 , 预防EV71型的手足口病 。
外出避免
被蜱虫叮咬
据介绍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俗称“蜱虫病” , 其病原体为新型布尼亚病毒 , 每年5-7月为发病高峰 , 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 另外 , 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也可导致感染 。 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热、体温多在38℃以上 , 出现疲劳乏力、厌食、恶心、肌痛、腹痛等症状 , 最常见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降低 。 危重患者一般伴并发症 , 多出现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DIC、休克、呼吸衰竭等 , 病死率达10%-30% 。
对于预防措施 , 专家建议 , 农村家庭要注意住家附近的环境卫生 , 清理杂草 , 清除垃圾 , 打扫禽畜圈舍 , 避免蜱虫滋生 。 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时可以用杀蜱虫的药剂进行处理 。 要做好外出人员的个人防护 , 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 如需进入此类地区 , 需穿长袖衣服 , 扎紧裤腿 , 不要穿凉鞋 。 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 , 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 。 户外游玩或劳作后尽快洗澡更换个人衣物 , 检查有无叮咬 。 对于已经被蜱虫叮咬的 , 切忌硬拔或直接拍死 , 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后请专业医务人员取出 , 并在随后的两周密切注意身体状况 。 如出现高热、乏力等身体不适 , 要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 该病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及分泌物而感染 。 参与护理的亲属要戴口罩、戴手套 , 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 , 如果不慎接触应及时清洗消毒 , 清洗消毒前绝对不要用手触摸嘴唇、揉眼睛等 。 与该病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在随后的1-2周也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 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