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毓璜顶医院心外科:打造敢于向死神亮剑的团队

采访人员于佳霖通讯员李成修崔方荣李凌峰
心外科 , 被认为是手术难度最大的科室 , 几乎是每个三级医院最后一个开设的学科 , 但是这个学科却是体现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旗帜” 。 它不仅会对周边学科发展起到整体带动作用 , 有助于提升整个区域医疗救治水平 , 同时也能有效降低所在地区心脏心血管疾病急诊患者的死亡率 。
烟台毓璜顶医院心外科:打造敢于向死神亮剑的团队
文章图片
魏振宇(左)在手术
采访人员见到主任魏振宇时 , 他正准备上台手术 , “咱们就直奔主题 , 节省时间 。 ”作为医院心外科首任科主任 , 从1997年科室成立到现在 , 每一步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 。 “从无到有 , 从弱到强 , 一路走来 , 一路艰辛 。 ”在去年经历了肝移植手术的他 , 曾躺在病床上 , 回忆起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 , 感慨不已 。 “现在真的挺满足的 。 ”套用郭德纲的一句话来形容他的心情再合适不过:“一步一步地苦熬苦掖 , 终于我们也看见了花团锦簇 , 我们也知道了彩灯佳话 。 那一夜 , 我也曾梦见百万雄兵 。 ”
从自己做肝移植手术前一天还连做两台手术拯救患者生命到手术结束9天出院继续为患者服务 , 魏振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 , 自己是李云龙式的领导 , 自己带领的科室是敢于向死神亮剑的团队 。
信念:把新兴科室打造成优秀团队
“医院在1997年正式成立了心外科 。 相比其他科 , 我们虽然是新兴科室 , 但在我们心中 , 始终把科室成立当成一个时代的到来 。 ”那一年魏振宇只有32岁 。
“我1992年曾被公派到澳大利亚查理王子医院心外科访问学习、师从世界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奥布莱恩博士 。 在国外学习期间 , 我就一直想在自己的国家 , 一心一意想做专业领域的好医生 。 ”魏振宇回忆说 , 初到毓璜顶医院 , 条件很受限制 , “没有好的设备 , 没有梯队建设 。 我到现在还记得 , 当时的体外循环机是国产的最基础的那种盘式机 , 每天都要刷盘子 , 可以说非常落后 。 还有就是人员严重不足 , 算上我也只有三名医生 , 更别说专门的体外循环医生、麻醉医生和监护人员了 。 手术也只能做个先天性心脏病之类的 。 ”
就是在这种简陋的环境下 , 魏振宇用理想和信念 , 带领他的团队完成了法洛四联症、房间隔缺损等几次大手术 。 为了时刻观察病人的病情 , 他曾经和团队在“十一”假期全程住在医院 , 七天时间 , 头发长了没时间理 , 衣服也来不及换 。
“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 , 我们全科加起来有近百人 。 有了自己的监护病房 , 有了专门的体外循环队伍 , 也有了完善的梯队建设 。 设备也都是国际一流的 。 特别是体外循环机 , 我们现在有了四台 , 三台带离心泵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 。 ”说到这里 , 他的眼中有光 , “我们现在在体外循环技术上 , 处在全省领先地位 , 很多医院都来参观学习 。 ”
回想过去种种 , 魏振宇坦言面临退休的自己曾立下一个目标——“一年做300台心脏手术就知足了” 。 现如今 , 科室发展越来越好 , 源自医院各级领导给予的大力支持 。 “我们的手术量也从最早的一年只有45台 , 发展到现在一年可以做1200多台 。 另外 , 我们也有了3名博士 , 其他人员也基本都是硕士研究生 。 真的很满足了 。 ”
拼命:享受在手术台上的每分钟
“老魏是真拼命啊!”这是熟悉魏振宇的人发出的由衷赞叹 。 自己在做肝移植手术的前几天 , 他还坚持上台 , “当时科里很多年轻人都哭着劝我歇歇 , 可患者怎么办?”正是这种拼命精神的带动 , 让心外科越来越强 , 技术越来越过硬 。 “我现在真的很享受在台上的每一分钟 。 ”他说 , “这种享受不是对患者的不尊重 , 而是看到我们现在拥有这么好的技术 , 是一种自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