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办武汉首家智慧农场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回乡创办武汉首家智慧农场
文章图片
胡丹(左二)和下乡学生一起参加田间劳作实践 。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李英波余康庭通讯员程莉王璐吴杨
9月23日 , 农历秋分 , 正值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 , “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传来好消息:我市黄陂区港湾永旺合作社理事长胡丹凭借智慧种粮“绝活” , 从全国选手中脱颖而出 , 获得“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种养能手)三等奖 。
本次大赛由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主办 , 今年是首届比赛 , 胡丹也是武汉地区第一位获此类奖项的选手 。
■“80后”“种粮女”创建武汉首家智慧农场
23日 ,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联系采访胡丹时 , 她正在参加中级会计职称的考试学习 。 采访人员问她 , “非农业类的知识也要学?”刚过40岁生日的胡丹回答:“做好‘新农人’ , 要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 , 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 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 , 不断学习的态度 , 注定会落伍 。 ”
大学毕业后 , 胡丹原本有份不错的工作 。 2005年胡丹休假回到黄陂老家 , 了解到当时粮食收购价不高 , 农民卖粮难 , 种粮没有积极性 , 便萌生了办一家粮食加工企业的念头 。 2007年 , 她四处募集资金 , 创办了武汉东方荣升大米加工厂 , 并吸收了下岗职工和当地村民30人到厂里就业 。
从繁华都市回到了田间地头 , 胡丹起初有些不适应 , 再加上对农业并不了解 , 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学起 。 为了更好地了解“种粮诀窍” , 胡丹三天两头地往地里跑 , 和扛着锄头的农户、经验丰富的农技专家打起了交道 , 向他们请教化肥使用、病虫害识别、农机操作及农作物全程生长的学问 。 碰到高温酷暑的天气 , 她就戴一顶草帽 , 穿上防晒衣 , 照样下地进行田间管理 。 为了系统地学习农业知识 , 胡丹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和农民SIYB课程 。
通过不断学习 , 胡丹发现传统方式种粮 , 不仅要“看天吃饭” , 人工成本还逐年升高 , 种田基本不赚钱 。
2016年起 , 她带领合作社转型 , 探索现代农业之路:喷洒农药 , 她租用无人机 , 一天可以喷50亩;晾晒谷子 , 她引进专门的烘干设备 , 一天能烘干100多吨稻谷……一项项农业“黑科技”的应用 , 让胡丹看到了智慧农业的巨大潜力和优势 。
2022年 , 胡丹引进科技技术 , 在武汉市率先打造2万亩智慧农场项目 , 并于4月份首次实现“无人化春播” , 仅劳动力一项 , 当时春播就为合作社节约人力成本近200万元 。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种好中国粮
今年7、8月份 , 包括武汉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区域 , 遭遇了1961年以来伏旱高温同时叠加最重的灾害性天气年份 。 胡丹的“智慧农场”通过AI智能灌溉系统等科技方式护田 , 顶住今年严重旱情和高温“烤”验 , 有效发挥了作用 , 稳住了粮食收成 。
智慧农场的每个地块都安装了“液位计” , 根据各地块地形和水稻不同生长阶段 , 能精准设定水位高度值 , 再通过传感器将水位信息时时传递回系统平台 , 管理员通过手机和电脑 , 就能准确启动智能水阀 , 全时间段自动化输送地块所需水量 。
这个智能灌溉系统 , 像一台台“水空调” , 8月份水稻灌浆关键期 , 缺水地块最热地表温度在50℃以上 , 而智慧农场里的各地块有了“水空调”护田 , 田间小气候有效改善 , 基本控制在适合水稻生长的地表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