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脾胃是养出来的――国际中医诊疗中心贾晓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 饮食对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食物进入机体后的消化吸收 , 离不开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 , 所以民间又有“脾胃一虚百病生”的说法 。 中医常说“脾胃不和” , 到底什么意思呢?为何脾胃对身体的影响那么大呢?
好脾胃是养出来的――国际中医诊疗中心贾晓周
文章图片
一、脾胃虚易生病
中医认为 , 经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分为“清”和“浊”两部分 。 其清者即津液 , 由脾吸收运化送至全身各处 , 故有“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 。 其浊者 , 由胃下行至小肠 , 再进一步消化 。
脾主运化 , 主要指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过程 , 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与消化 。 水谷入胃 , 经胃的初步消化之后 , 下送于脾 , 由脾再进一步消化与吸收 。
中医说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 可以理解成“人体食物加工厂” 。 若脾气虚 , “加工厂”动力下降 , 则消化能力下降 , 表现出不想吃饭 , 吃后腹胀 , 甚至是排出的大便里有明显的食物残渣 , 中医有个专用名词把它叫做“完谷不化” 。 如果脾气虚、升清无力 , “上升运输机”动力不足 , 会引起头晕眼花、拉肚子等表现;脾气虚日久 , 水谷精微化生减少 , 人体气血生成不足 , 则会出现体倦乏力、面黄肌瘦等;若脾虚 , 导致向外输送水液的能力下降 , 就会导致水液停留、聚集于体内 , 出现体内湿盛、水肿等病症 。 所以说“脾胃一虚百病生” , 在养生过程中保护脾胃显得尤为重要 。
好脾胃是养出来的――国际中医诊疗中心贾晓周
文章图片
二、脾胃不和写在脸上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肤色、五官以及一些生活细节 , 或许就能看出脾胃不和的一些问题 。
1、面色
好脾胃是养出来的――国际中医诊疗中心贾晓周】面色微黄润泽 , 称之为有胃气 。 脸色黯淡发黄可能是脾胃虚弱 , 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 , 饭后肚子胀 , 时有腹泻或便溏的症状 。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 , 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 , 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 , 这是因为脾气和津液不足 , 无法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 。
2、口唇
唇为脾之华 。 一般来说 , 唇色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 , 称之为有胃气 。 相反 , 如果嘴唇干燥、脱皮 , 甚至无血色 , 提示脾胃功能不好 。
3、睡觉流涎
《黄帝内经》中指出“脾主涎” , 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 。 如果脾气充足 , 涎液就能正常传输 , 帮助吞咽和消化 , 也不会溢出 。 一旦脾气虚弱 , 睡觉时常会流口水 。 此外 , 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功能不好有关 。
4、睡眠不好
中医认为:“胃不和 , 卧不安” 。 脾胃不好的人 , 睡眠质量也会降低 , 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 甚至导致白天精神状态不佳 。
好脾胃是养出来的――国际中医诊疗中心贾晓周
文章图片
三、做好3点养护脾胃
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健康的基础 , 也是调养脾胃的前提 。 饮食应有规律 , 三餐定时、定量 , 不暴饮暴食 。 平时以软、烂等易消化食物为主;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 , 如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 , 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 , 使胃肠蠕动加强 , 消化液分泌增加 , 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 , 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 , 促进新陈代谢 , 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 。
如果饮食不节 , 过食肥甘 , 食滞不化 , 更易损伤脾胃 , 久而久之会引起食滞的现象 。 这时候如何应对呢?大家可以试试按摩 。 具体操作方法是:以肚脐为中心 , 按顺时针方向 , 稍用力缓缓推摩腹部 , 至左下腹(结肠部)可稍稍加力 。 摩腹保健宜在晨起空腹或睡前操作 , 每次36圈 , 每天操作2次 , 以腹部温热、舒适感为佳 。 如治疗食积、腹胀、便秘等 , 则不拘时间、次数 , 可适当加重力度 , 以腹部肠鸣、排气、排便为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