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乡村振兴质量更高成色更足

本文转自:云南日报
助乡村振兴质量更高成色更足
文章图片
楚雄市纪检监察干部深入一线专项督查本报通讯员黄永美摄
助乡村振兴质量更高成色更足
文章图片
大姚县纪委监委检查组到金碧镇胡屯村香葱种植基地了解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本报通讯员梁家礼摄
助乡村振兴质量更高成色更足
文章图片
禄丰市纪检监察干部到彩云镇了解产业扶贫政策本报通讯员姚晓枫摄
助乡村振兴质量更高成色更足
文章图片
牟定县纪检监察干部在共和镇新甸村葡萄种植基地了解情况本报通讯员王德芹摄
本报采访人员吕瑾通讯员杨瑢邓永平
今年以来 , 楚雄彝族自治州聚焦“三个转向” , 一体推进巩固、拓展、衔接、振兴各项工作 。 全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迅速响应、周密部署 , 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推动帮扶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 护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拧紧“责任链条”织密“防护网”
为确保脱贫攻坚力度不减、尺度不松 , 楚雄州聚焦“三个转向” , 不断优化投入机制、挂联机制和配套政策 , 研究出台了《楚雄州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2—2024年)》等政策文件 , 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衔接责任制和各级党政一把手“双组长”制度 , 全州“10万大军”尽锐帮扶 ,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
为了防止政策上的“骨质疏松”“水土流失” , 楚雄州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行业帮扶、单位定点帮扶等5类考核 , 实现了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领导体制、工作体系、规划和项目建设、考核机制“八个有效衔接”;出台了财政、金融、土地、人才、项目、生态等15个方面的帮扶支持政策 , 确保政策稳定、工作连续 。
今年3月 , 禄丰市恐龙山镇大村村一位村民在建房时不慎摔伤 , 家里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 村党支部书记额朝佳和几名村干部在常态化开展脱贫户走访排查时发现了这一情况并向上级汇报 。 不到一个月 , 这户村民就被纳入了防返贫监测户序列 。
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 楚雄州建立州、县(市)、乡镇、村(社区)、组五级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 , 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 累计消除风险10384户32569人;全州94218人纳入农村低保、8563人纳入农村特困供养;农村低收入人口实现了帮扶全覆盖 , 返贫致贫人口实现了动态清零 。
建立“双绑”机制护航乡村振兴
8月 , 牟定县江坡镇菜冲箐“江红李”种植基地内深红色的李子挂满枝头 , 工人们正忙着装箱 , 依托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 这样的场景 , 是该县借助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
为推动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 楚雄州把发展乡村产业作为重中之重 , 坚持将50%以上财政衔接资金投入产业发展 , 每年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 , 扎实推进“一县一业” , 加快高端蔬菜、精品花卉、错季水果等8大基地建设 。 截至6月底 , 全州投入产业帮扶资金4.63亿元、实施项目114个 , 全州有产业发展条件的7.79万户29.88万脱贫人口和5033户1.65万人“三类”监测对象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77906户脱贫户和5033户监测对象与462个企业、1250个合作社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 , 让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通过“双绑”、订单销售、生产托管、土地流转、就地务工、入股分红等形式 , 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达10.31亿元 , 巩固了脱贫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