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北大健康论坛·2022”:六位院士话健康( 二 )


肿瘤防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 要进一步发展它的分子流行病、精准预防和精神干预 , 在学术层面上要推进学科交叉 。
目前 , 肿瘤精准医学发展非常快 , 也是我们研究探索的一个方向 。
第一 , 精准预防 。 人类在生活过程中 , 基因组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 , 在同样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下 , 即使接触相同的致癌物或致癌因素 , 每个人得肿瘤的风险还是不一样的 。 所以应通过科学手段确定高风险人群并对其给予重点预防 。
第二 , 早期诊断 。 我国的肿瘤防治政策是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 要加大基因层面和蛋白层面的科学攻关 , 因为它的改变要远远早于形态学的改变 。 通过遗传变异、表观遗传和代谢异常找到更多的标志物 , 为肿瘤进行早期诊断 , 提高疗效 。
第三 , 个性化治疗和预后判断 。 目前临床上经常会出现两种情况——治疗不足和治疗过度 。 临床上对肿瘤处于同一期的病人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法 , 得到的临床效果却完全不一样 。 因为肿瘤有很多深层次的改变 。 P53突变、BRCA1突变、Ras突变、Wnt突变、EGFR突变的临床病理学看上去一样 , 但实际上 , 在分子层面的改变是不一样的 , 所以用相同的药物治疗产生的效果差异性很大 。 推进肿瘤个性化治疗势在必行 。
近些年 , 靶向药物发展很快 , 特别是以肿瘤靶点为基础的肿瘤靶向药物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 此外 , 基于分子特征的免疫治疗发展同样快速 。 如果只是单纯根据PD1/PDL1的表达判断是“冷”肿瘤还是“热”肿瘤 , 就会导致治疗覆盖面小 , 所以目前用PD1/PDL1结合化疗、放疗等方法让“冷”肿瘤变成“热”肿瘤 , 增加治疗受益面 。
当前 , 多种PD1/PDL1靶向单抗在多种肿瘤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成功 , 给中晚期患者带来了希望 , 提高了5年生存率 。 但由于肿瘤自身及肿瘤微环境异质性 , 免疫单抗完全治愈肿瘤仍长路漫漫 。
除了免疫治疗 , 靶向治疗未来发展方向应是基于肿瘤微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疗 。 RAS突变是许多癌症的基因驱动因素 , 如结直肠癌、非小细胞癌、黑色素瘤等 。 药学、化学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专业人才经过共同努力 , 研发出了RAS突变小分子抑制剂 , 让靶向不可成药蛋白变成成药蛋白 。 未来期待有更多靶向药物进入临床 。
另外 , 单细胞技术拓展了肿瘤精准靶向范围 , 通过测序技术研究细胞内在改变 , 提高肿瘤治疗敏感性 。 业界认为 , 单细胞技术是未来肿瘤精准医学的重要工具 。 液体活检可以应用于肿瘤精准诊疗中的癌症早筛、靶向治疗、耐药性检测、MRD检测和复发/疗效监测 。 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全链条肿瘤精准诊疗加速肿瘤精准医学的发展 。
此外 , 临床数据、生活环境数据、遗传数据、生活方式数据、组学数据、病理学数据、临床检测指标、临床症状等通过AI+多模态数据分析后 , 可帮助医生精准诊疗 。 新药研发模型发生转变 , 基于类器官的新药研发更加贴近临床肿瘤的真实状态 , 帮助医生选择最佳治疗药物 。 这些都是未来肿瘤精准医学科研的重点方向 。
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
健康中国背景下公立医院如何高质量发展
在“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 , 医疗卫生事业该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此次健康论坛的重要内容 。 北医三院作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试点单位之一 , 正在逐步转变理念 , 从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 服务对象从以患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 。
在具体落实方面 , 首先是门诊升级 , 全面提升就诊环境 。 其次是探索MDT门诊 , 为患者提供高质量、连续性的一站式服务 。 这其中既需要前辈专家的带动 , 也需要大力培养青年医生;推动学科间交流 , 促进学科规范化提升;解决好“专”与“全”的矛盾 , 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医院间加强服务 , 助力同质化诊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