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北大健康论坛·2022”:六位院士话健康( 五 )


科学哲学家提出了研究范式转移的概念 。 科学研究分为两类 , 一是常规科学中的创新性研究 , 即在现有研究范式之下对已有研究的补充和发展 , 推动科学的累积性渐进 , 即“从1到N”的累积性研究;二是导致科学革命的创新性研究 , 通常是对原有研究范式的颠覆 , 属于“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具有革命性的科学突破 , 促成了科学革命的发生 。
曾有学者对Science 1999年到2012年这13年间十大科学突破的335篇文章进行了分析研究 。 研究发现 , 大多数科学突破都属于问题驱动且与已有研究相符的渐进性研究 , 即“从1到N”的研究;而发生范式转移的创新突破性的研究、“从0到1”的研究很少见 , 从科学的门类来分 , 主要为生物学、医学、物理学 , 从研究类型来分 , 以基础研究为主 。
值得注意的是 , 当前我国医学的知识积累和核心技术积累仍显不足 , 我国在生物医学和医学领域的知识积累与美国和欧盟等国还有一定差距 。 根据统计的Nature科技论文总量 , 2016年中国开始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05年 , 中国的工程学论文数量也超过了美国;2007年开始 , 中国论文数量超过欧盟的总和成为世界第一 , 其中工程学贡献最多但中国的生物学和医学论文数则与美国和欧盟总和的数量还有一定的差距 。
当然 , 从2015年到2016年的趋势看 , 上述差距在逐渐缩小 。 根据国际经验 , 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的转化 , 时间大约需要15年到20年 , 而知识积累是关键核心技术与重大创新产品的基础 , 知识积累不足会对与人民健康密切相关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保障造成不良影响 。
不同国家科技强国的路径不同 。 从“需求引致科技创新路径”“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供给路径”两个维度来看 , 德国、日本是核心技术供给导向;英国是基础研究供给导向;美国是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供给导向和需求引领的科技创新导向两条路径;而印度是需求引致的科技创新路径 , 但是忽略了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供给的构建 。 我国正处在从科技创新大国向科技创新强国转变的阶段 , 针对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 , 应该采取介于需求引致的科技创新路径与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供给路径之间的路径 , 设计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创新强国路径 。
突破性创新和原始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规划性 , 研发投入和需求的平衡受到多因素的影响 , 健康科技创新链条长、风险高、投入大 。 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 , 重视创新文化 , 弱化短期评估 , 重视长期评估;重视长期稳定的投入与竞争性资助的平衡 , 重视数据推动;重视创新和应用的协同和平衡;兼顾大小团队资助规模 , 加强学科交叉 。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
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息息相关
在健康管理中 , 个人虽然是第一责任人 , 但却难以控制外部环境的影响 。 大气污染是一类致癌物 , 数据显示 , 每年因大气污染而过早死亡的人数约有700万 , 其中因PM2.5死亡的人数有400多万 。 整体而言 , 空气污染具有人群易感性 , 它对患病人群的过早死亡贡献超过20% 。 具体而言 , 40%的慢阻肺过早死亡、20%的新生儿死亡和20%的糖尿病死亡都是来自空气污染 。
健康中国提出 , 203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将从现在的77.8岁延长到79岁 。 有学者估算 , 如果中国的PM2.5值降到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指导值5微克/立方米 , 我国人均预计寿命就可以增加1.2~1.4岁 。 这表明单从空气污染治理的角度就可能实现2030年人均寿命79岁的目标 , 当然这只是风险评估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