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中的“糖”,与你想象的不一样

本文转自:上观新闻
DELICIOUS
食品营养中的“糖”,与你想象的不一样
文章图片
饮料市场上广为流传一种叫“肥宅快乐水”的饮品 , 据说喝下它可以给人带来快乐 , 而且喝了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 。 食物为什么会与快乐这种感觉联系在一起呢?原来 , 这种快乐的感觉往往来自食物里面的“糖” 。
01
糖让人“快乐”
食品营养中的“糖”,与你想象的不一样
文章图片
人类很早以前就知道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味食物 。 后来 , 有人从谷物中制取出饴糖 , 又发现从甘蔗、甜菜中可以制取更多的糖 。
食品营养中的“糖”,与你想象的不一样
文章图片
当糖进入你的口腔 , 舌头上的味蕾感觉到了甜味 , 并将甜味的信号经过神经传递到大脑 。 大脑在接收到这个信号后 , 便会分泌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 , 它会直接影响人的情绪 , 传递快乐、兴奋等感觉 。
食品营养中的“糖”,与你想象的不一样
文章图片
最初发现多巴胺的时候 , 科学家给它取名为“快乐分子” 。 增加这种物质 , 就会让人觉得快乐 。 但是 , 随着研究的深入 , 科学家又发现 , 多巴胺所带来的快乐事实上来自于预期之外的好消息或者让人期待的惊喜 。
食品营养中的“糖”,与你想象的不一样
文章图片
多巴胺本身并不为你提供快乐 , 而是承诺你做某事就可以获得快乐 , 这是一种“奖赏回路” 。 但是这种奖赏往往是不分对错的 , 这就是为什么喝“肥宅快乐水”会停不下来 , 以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沉迷网络或者暴饮暴食 。
02
糖让人“不快乐”
食品营养中的“糖”,与你想象的不一样
文章图片
那么 , 吃更多的糖真的会更加快乐吗?如果糖分摄取过量且无法及时消耗 , 会令血糖上升 , 这时身体就需要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 。 血糖的忽高忽低 , 容易使人情绪大起大落 , 大脑会不由自主地想要摄取更多的糖来维持平衡 , 造成“成瘾现象” 。
血液中的胰岛素增加会令身体更有效率地储存脂肪 , 引发肥胖 , 甚至产生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龋齿等疾病 。 摄入过多糖 , 还会促进黑色素的形成 , 并且容易爆痘、出油 , 使肌肤松弛、长皱纹等 , 加速人体外观老化 。 对于关注健康和爱美的人来说 , 这些后果让人一点都不快乐!
03
0蔗糖≠无糖
想吃甜食 , 又担心吃糖上瘾 , 担心影响身体健康 , 该怎么办呢?近年来 , 食品厂商抓住消费者的这一心态 , 纷纷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声称无蔗糖、不加糖、减糖、低糖甚至“0糖”的产品 。 这类产品打造的是健康饮食的噱头 , 加上企业的营销推广 , 大大提升了公众的消费热情 。 那么 , 这些无蔗糖、0糖的食品就可以放开吃了吗?
食品营养中的“糖”,与你想象的不一样
文章图片
案例:2021年4月10日 , 某网红饮品商家发布了公开声明:“一个迟来的升级” , 称在其乳茶产品的标示和宣传中 , 没有说明“0蔗糖”与“0糖”的区别 , 容易引发误解 , 为此进行修正升级 。
蔗糖只是双糖中的一种 , 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糖 , 消费者普遍将“0蔗糖”理解为“无糖” , 而商家通过“擦边球”营销 , 制造某种无糖的暗示 , 让消费者觉得它的产品有健康功能 。 实际上 , 商家的这个标注之所以容易引发误解 , 是因为食品营养中所说的“糖” , 和公众下意识理解中的“糖” , 并不完全一致 。
04
糖的本质是碳水化合物
根据GB/Z21922-2008《食品营养成分基本术语》 , 营养成分表中的糖是指所有的单糖和双糖 。 单糖是糖的基本单位 , 不能再进行水解 , 如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 。 双糖是两个单糖结合而成的糖 , 主要有麦芽糖、蔗糖和乳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