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
本文发表在《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22年2月第8卷第1期;杂志官方网站:http://zhsjcswk.yywkt.com,神外前沿转载此文已获杂志社官方授权 。
摘要
目的探究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
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颅脑外科自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治疗的66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 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 , 其中行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的33例患者为对照组 , 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的33例患者为引流组 , 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疗效、血清水通道蛋白4(AQP4)、血小板反应蛋白(TSP)1和TSP2水平、脑水肿体积 。
结果引流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 术中失血量低于对照组 , 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术后疗效较对照组好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患者血清AQP4、TSP1、TSP2水平较对照组低 , 脑水肿体积较对照组小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可改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围术期指标、增强疗效、降低血清AQP4水平、减少脑水肿体积 。
【关键词】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基底节区脑出血;围术期指标;疗效;脑水肿;血清水通道蛋白第4亚型
大脑基底节区是最易发生脑出血的部位 , 多因脑动脉硬化、动脉瘤等引起血压骤升、波动导致动脉破裂出血 , 主要表现为病灶对侧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1,2] 。 基底节区脑出血部位分为壳核出血(豆纹动脉外侧支破裂)、丘脑出血(丘脑膝状体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破裂)、尾状核头出血(较少见 , 颇似蛛网膜下腔出血) , CT检查可确诊 。
积极合理的治疗方案可减轻神经功能残疾程度、降低疾病复发率[3,4] 。 有研究显示 , 通过微创手术建立血肿与体外的通道 , 便于引流并通过通道注入尿激酶、干细胞等物质达到治疗目的[5,6] 。
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是应用立体定向仪定位、钻孔、脑内穿刺置入引流管 , 吸除脑内血肿的方法 , 相较于开颅手术创伤小、手术适应证宽、手术时间短、手术费用相对较低[7] 。 血清水通道蛋白4(quaporin?4 , AQP4)是细胞膜上重要的膜蛋白 , 是跨膜转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当发生脑出血时 , 会释放大量AQP4活性成分[8] 。
本研究探究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疗效及其对围术期指标、脑水肿、血清AQP4和血小板反应蛋白(thrombospondin , TSP)1和TSP2水平的影响 , 旨在探讨该穿刺引流术在基底节区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现报道如下 。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颅脑外科自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治疗的66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 。 纳入标准:(1)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中基底节区脑出血诊断标准 , 且经综合评估需行血肿清除术治疗者[9];(2)按照多田公式标准 , 脑出血量范围20~35mL;(3)GCS评分>11分[10];(4)年龄≤75岁 。 排除标准:(1)深度昏迷或伴有脑疝者;(2)确诊有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严重心肺功能疾病;(4)免疫功能缺陷;(5)中途退出或反对参与 。
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 , 其中行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的33例患者为对照组 , 行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的33例患者为引流组 ,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表1) 。 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 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审号:医伦?19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