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有“丝”路 小桑叶“长出”大产业

本文转自:新华网
致富有“丝”路 小桑叶“长出”大产业
文章图片
蚕桑园 。 资料图新华网发
新华网重庆7月14日电(曹妤)小小一片桑叶 , 如何长成带领村民致富的“金叶子”?走进重庆市大足区中敖镇 , 便有了答案 。
7月13日 , “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看西部”网络主题活动来到大足区中敖镇 , 1300亩成片的桑田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鲜嫩翠绿 。 桑园内 , 桑农正趁着清早的凉爽加紧采摘桑叶 , 旁边是标准化的小蚕共育中心和现代化的大蚕养殖车间 。
大足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土质宜种性广 , 自古就有养蚕的传统和基础 , 但因组织模式、技术力量各方面的问题 , 产业发展面临断代 。 如何焕活传统蚕桑养殖 , 技术的革新与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
“在智慧蚕桑指挥中心 , 技术人员只要通过电脑系统轻轻一按调控键 , 就可远程调控蚕房温湿度、实现核心示范区桑园的自动化灌溉、基地农事信息自动化收集传输和自动化办公调度……”走在智能化的养蚕车间 , 埂生基(重庆)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烨介绍说 。
据悉 , 该公司是一家集桑树种植、家蚕养殖、良种繁育、科普旅游等为一体的蚕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公司 , 以“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 , 发展成员企业17家 , 覆盖中敖、国梁、珠溪、宝兴4个镇10个村 , 已经建成标准化、集约化桑蔬间作基地6000亩 , 养殖车间14个 。
“一个比拇指稍大的蚕茧可以抽丝超过1200米 , 这是6A级生丝才有的质量 。 ”李烨介绍 , 大规模的种植桑树和养蚕要求种养殖过程中的标准的统一 , 让生丝的品质告别从前质量良莠不齐的同时也让生丝的品质得到了飞速的提升 。 一个普通农户生产出来的生丝质量按照评定标准一般都在3A左右 , 但现在智能化、标准化蚕桑产业 , 其生丝质量比普通农户足足高出2至3个等级 , 品质一般在5A~6A 。
蚕桑浑身都是宝 。 为了最大限度地延伸产业链 , 中敖镇创新循环多元化利用模式 , 围绕生蚕养殖、桑蚕深加工、桑果采摘等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 建成集分拣中心、桑叶茶生产车间、蚕丝被生产车间等于一体的20亩蚕桑综合加工体验区 , 全年生产桑叶茶36万盒、蚕茧386吨、蚕丝被3100床;依托果桑采摘开启乡村旅游体验线路 , 推出桑果酒、桑叶茶等商品 。
“蚕桑养殖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 每年的3月到10月底是桑叶生长的季节 , 在用工高峰每天可以雇佣40人采摘桑叶 。 如今 , 蚕桑产业已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产业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 。 ”李烨表示 。
下一步 , 该镇还将以西南大学蚕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蚕业技术科学研究院为支撑 , 拟引进中国丝绸工业有限公司 , 成立大足茧丝绸集团公司 , 由该公司投资20亿元 , 发展茧丝绸产业 , 建设数字蚕桑文化特色小镇 。
致富有“丝”路 小桑叶“长出”大产业
文章图片
致富有“丝”路 小桑叶“长出”大产业】小蚕共育中心的蚕宝宝 。
致富有“丝”路 小桑叶“长出”大产业
文章图片
致富有“丝”路 小桑叶“长出”大产业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