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3个抗心衰新药,强心、减轻心脏负荷、抑制心脏扩大,改善心功能

心力衰竭|3个抗心衰新药,强心、减轻心脏负荷、抑制心脏扩大,改善心功能

文章图片

心力衰竭|3个抗心衰新药,强心、减轻心脏负荷、抑制心脏扩大,改善心功能

文章图片

心力衰竭|3个抗心衰新药,强心、减轻心脏负荷、抑制心脏扩大,改善心功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 , 心力衰竭治疗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 但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仍较高 , 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型的心力衰竭治疗药物 。 沙库巴曲缬沙坦、伊伐布雷定、左西孟旦对于心衰有哪些作用和优势呢?
沙库巴曲缬沙坦沙库巴曲缬沙坦 , 属于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药 , 在2015年被美国批准上市后 , 2017年7月获批在中国上市 。 是全球首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药 。 它是缬沙坦和沙库巴曲两者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 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 一方面是缬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 , 另一方面是沙库巴曲抑制脑啡肽酶作用 。

研究表明 , 脑啡肽酶能够降解人体血液中的多种血管活性肽 , 如利钠肽、缓激肽和肾上腺髓质素等 。 沙库巴曲通过抑制脑啡肽酶 , 可升高上述内源性血管活性肽水平发挥扩张血管、利尿排钠、抑制交感神经张力、抑制心肌重构等有益作用 。 沙库巴曲与缬沙坦联合可产生协同效应 , 更好地发挥抗心力衰竭作用 。
国内外心力衰竭指南均推荐 , 对于心功能Ⅱ~Ⅲ级、有症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 , 若能够耐受普利类或沙坦类 , 推荐以沙库巴曲缬沙坦替代普利类或沙坦类 , 以进一步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

伊伐布雷定正常人心跳的节律和频率是由窦房结支配 , 医学上称为窦性心律 。 伊伐布雷定是心脏窦房结起搏电流的一种选择性抑制剂 , 可降低窦房结发放冲动的频率 , 从而减慢心率 。 心力衰竭时 , 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 心率加快 , 心肌的耗氧量增加 , 可加重心肌损伤 。 临床上观察到 , 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在70次/min以上时 , 随着心率的加快 , 患者的死亡率增加 。
窦性心律的心力衰竭患者 , 在使用“金三角”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 如果心率仍>70次/min , 加用伊伐布雷定能进一步降低心力衰竭死亡和心力衰竭恶化住院的风险 , 患者左心室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 。 所以 , 伊伐布雷定主要适用于已接受“金三角”治疗 , β受体阻滞药(XX洛尔)已达到推荐的药量或最大的耐受药量或者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药 , 心率仍≥70次/min且有症状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

左西孟旦正性肌力药(又称强心药)就是能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 , 此类药物包括洋地黄类和非洋地黄类 , 主要适用于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 。
洋地黄类药物:目前常用的洋地黄类药物包括静脉使用的西地兰和口服制剂地高辛 。 此类药物历史悠久 , 1785年就开始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 , 经典的地高辛已应用200多年了 。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提示洋地黄类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益处是改善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 , 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率 , 但对死亡率没有影响 , 甚至有可能增加死亡率 。 随着心力衰竭治疗的进展 , 洋地黄的临床应用已明显减少 , 目前主要用于合并快速心率房颤的心力衰竭患者或常规心力衰竭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

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包括静脉使用的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左西孟旦等 。 临床研究观察到 ,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及米力农短期使用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 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 但长期使用有增加患者死亡率的风险 , 因此不宜长期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