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从衣食住行做起

秋风骤至,寒意渐浓 。 在这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 草枯叶落、花木凋零 , 人体的阴阳代谢也开始阳消阴长 , 因此精神、情志、饮食起居等 , 都应该顺应秋季的气候特征 , 以养收为主 。 那么秋季如何养生呢?下面将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
穿衣防贼风
常备一件薄外套 。 初秋季节 , 气温早晚略凉、中午仍较为炎热 。 这时候千万不要凭一时感觉而随意增减衣物 , 最好身边常备一件薄外套 , 以防温度骤然变化 , 导致受寒感冒 , 或者中暑昏厥 。 但是也不要一下子增加太多衣物 , 否则会削弱身体对外界气候的适应能力 , 更容易受凉感冒[1] 。
秋季养生从衣食住行做起
文章图片
气候多变 , 早晚温差大 , 冷热失常 , 使人措手不及 , 风往往会乘虚而入 , 使人生病 , 这时候的风也被中医称为贼风 。 受到贼风侵袭 , 往往会全身酸痛 , 疲乏无力 , 还会引起咽炎、气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经麻痹等 。 秋季养生防贼风的方法有:一方面 , 注意穿衣、盖被 , 不要随意减衣;另一方面 , 不要过早地穿上棉衣 , 秋要冻 , 才会对贼风有抵抗力[2] 。 俗话说的“春捂秋冻” , 添衣不要太多、太快 , 给机体一个逐步适应寒冷的机会 。 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黏膜的耐寒力 , 对安度冬季大有裨益 。
但是深秋季节气温低时 , 就应该及时增加衣物 , 尤其是体弱老人和儿童 , 更应该要注意 。 深秋气温逐渐下降 , 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 。 寒露节气之后不宜再过度“秋冻” , 尤其要注意肩颈、腰背腹、脚部的保暖 。 脖子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 , 如果受凉会导致咳嗽、感冒、嗓子痒等 , 戴条围巾可有效保暖颈部 。 适当做一下颈部运动 , 如模仿“乌龟伸脖”的动作 , 前后伸缩脖子 , 再左右转动 , 可以疏通颈部经络 , 防治寒邪入侵 。 寒露要暖腰背腹是因为老年人阳气渐衰 , 腰背腹如果保暖不够 , 会出现腰肌劳损、腹泻、背痛等症状 。 因此 , 老年人早晚出门时不妨穿个马甲以防腰背腹诸疾 。 应该经常暖脚 , 足部保暖除了穿厚袜子外 , 还可利用看电视之时 , 热水泡脚 , 并按摩足心 , 可舒筋活血 , 温暖全身 。
饮食养肺润肠
秋季空气凉燥 , 应在平衡饮食五味的基础上 , 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 , 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 , 既可补脾胃 , 又能养肺润肠 , 还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 。 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 。 可以常吃的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 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 。 少食辛辣之品 , 如辣椒、生姜、葱、蒜类 , 因为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 。 经常煮百合大枣莲子银杏粥喝 , 可以滋肺润燥 。
秋季养生从衣食住行做起
文章图片
另外 , 深秋由于寒冷刺激和秋雨缠绵 , 湿气阴邪、困伤脾阳 , 肠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功能下降 , 容易导致人体胃肠功能紊乱而发生秋季腹痛、腹泻 。 要是早秋脾伤于湿 , 就会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作种下病根 , 所以秋季防湿也很关键 。 秋季养生防湿主要以祛湿化滞、和胃健脾的膳食为主 , 如莲子、苡米、冬瓜、莲藕、山药等 。
此外 , 还要注意预防脑血栓和心梗 。 推荐两个重要的养生小技巧:一是多饮水 , 二是晚饭在晚上7点前完成 。 因为每到气候变冷 , 天气凉燥 , 血液黏度增高 , 患脑血栓、心梗的病人就会增加 , 在清晨和晚间适量饮水 , 可以稀释血液 , 防止栓塞 。 为啥要在晚上7点前吃饭呢?因为高血压患者 , 如果在晚上7点后进食 , 或就寝前两小时内进食 , 夜间血压不降、一直保持高位的可能性是不进食者的2.8倍 。 可见 , 心脏病高危人群的高血压患者 , 夜间血压再不降的话 , 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风险会高得多 。 因此 , 寒露这一天过后 , 切记晚上7点之后不要再进食 , 否则严重的还会导致猝死[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