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药功效与穴位功效对等都是针灸的门外汉

很多朋友在刚开始学习针灸的过程中 , 总喜欢将穴位的功效与中药功效做类比来记忆 , 比如一提到足三里 , 就会说它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一提到内关就会说 , 有降逆止呕的功效;一提到太冲 , 就说是疏肝行气的 。 这样其实是错误的 , 真正懂针灸的不会这样去学习的 , 更不会这样去使用针灸 。
将中药功效与穴位功效对等都是针灸的门外汉
文章图片
1.穴位的功效是前人总结的经验 , 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
神农尝百草 , 才知道每一种药物的药性功效 , 每一味药的作用是固定的 , 也许经过不同方法的炮制 , 功效可能改变 , 但是也跑不出那个大的范围 。
但是 , 穴位的功效就不能这样去理解 。 就比如足三里穴 , 属于胃经合穴 , 是胃气深聚的地方 , 再者脾胃经络相表里 , 所以取其健脾益气的功效是没有错的 。 但当使用足三里去治疗膝周疼痛就没法解释了 , 虽然我们最常使用穴位的近治作用 , 但是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理解体系?
所以 , 一味地对应穴位的功效肯定是行不通的学习方法 。
将中药功效与穴位功效对等都是针灸的门外汉
文章图片
2.穴位功效的发挥还与器具和针刺手法相关
提到针灸的作用不得不提针灸的器具、操作手法和穴位的组成方式 , 这些都是促成针灸有效的关键 。
不同的器具具有不同的作用 , 穴位功效的发挥也会因器具不同而不同 。 如穴位使用艾灸刺激和使用三棱针效果会不同 , 艾灸偏向于温补 , 三棱针一般用于泄邪气 。 “工欲善其事 , 必先利其器”说的也是器具的重要性 。
手法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 同一个穴位或补或泻全依赖于手法的操作 。 如毫针刺激穴位延伸出各种补泻手法 , 如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迎随补泻等;复式补泻有“烧山火”穴区可出现温热的感觉 , “透天凉”可出现穴区冰凉的感觉 。
将中药功效与穴位功效对等都是针灸的门外汉】穴位的组方就像是中药组方一样 , 将一个个穴位排列组合 , 进而协同发挥疗效 。 最常见的就是“八脉交会穴”的组合:公孙配内关 , 治疗胃、心、胸的疾病;足临泣配外关 , 治疗外眼角、耳后、脸颊、颈部的疾病;后溪配申脉 , 治疗内眼角、肩胛、颈椎疾病;列缺配照海 , 治疗胸、肺、膈、喉咙的疾病 。
将中药功效与穴位功效对等都是针灸的门外汉
文章图片
3.兼顾穴位、针具、手法以及正确组穴配方 , 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疗效
穴位并不能像中药一样 , 经过不同的炮制 , 选择合适的剂型之后功效就固定了 , 穴位是在合适的针具、合适的手法刺激 , 以及正确的组方之后 , 才能发挥穴位最大的效果 。
不重视以上要素去学习或者使用针灸 , 就是门外汉 。 单纯将穴位的功效对等中药功效去记忆 , 是不可能入门针灸的 。
以上就是今日分享的内容 , 欢迎大家关注 , 欢迎点赞、转发和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