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0个地区56~69岁成年人过早死亡及其影响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二 )


CKB项目基线调查开展于2004-2008年 , 依据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慢性病流行和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等 , 选定10个地区进行调查 , 包括5个城市(山东省青岛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海南省海口市、江苏省苏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和5个农村(四川省彭州市、甘肃省天水市、河南省辉县市、浙江省桐乡市、湖南省浏阳市)地区[10] 。 CKB项目依据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详见参考文献[10]) , 共招募了512726名30~79岁研究对象 , 并就研究对象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了长期随访 。 本研究纳入了CKB项目随访截至2017年12月31日时可观测到过早死亡结局发生的近10万名研究对象 , 具体纳入排除标准见图1 。
中国10个地区56~69岁成年人过早死亡及其影响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文章图片
2.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基线调查的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年龄、地区、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和个人生活方式(吸烟状况、饮酒状况、体力活动水平)经受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获得 。 依据研究对象吸烟和饮酒的频率和摄入量分别对吸烟和饮酒状况进行分类 , 并分别按照每周男女性体力活动情况(综合活动强度和频率[11])的三分位数将体力活动水平定义为低、中、高3组 。 体格指标(身高、体重、腰围)由受过统一培训的技术人员按照标准调查手册测量获得 , 并依据体重(kg)、身高(m)计算BMI(kg/m2) 。 进一步依据我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断》[12] , 以BMI(kg/m2)进行体重分类:低体重(<18.5)、体重正常(18.5~23.9)、超重(24.0~27.9)和肥胖(≥28.0) , 并依据腰围(cm)定义中心性肥胖 , 即男性腰围≥90 , 女性腰围≥85 。
本研究将随访过程中死亡年龄<70岁定义为“过早死亡”[5] , 随访时间从研究对象完成基线调查之日开始 , 直到出现死亡、失访、或到最后一次随访(即2017年12月31日)为止 。 研究对象的死亡信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 , 包括项目地区调查点的死亡监测系统、全民医疗保险数据库等 。 死因分类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进行统一编码 , 在分析死因别过早死亡时 , 心脑血管疾病编码为I21~I25和I60~I69 , 癌症为C00~C97 , 呼吸系统疾病为J00~J99 , 因其余疾病过早死亡定义为“其他” 。
3.统计学分析:
过早死亡的发生率(过早死亡率)定义为随访观察期间过早死亡人数除以随访人年数(/1000人年) 。 本研究将分地区、性别、基线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等描述随访10年期间人群过早死亡的发生情况 。 比较组间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 , 分别调整基线年龄、性别和地区分组 。 过早死亡的影响因素关联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过早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 。 本研究数据清理与分析均使用R4.1.1软件进行 , 采用双边检验 , 统计学检验显著性水准为α=0.05 。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中国10个地区99993名研究对象 , 基线年龄范围为56~69岁 , 其中男性占44.4% , 城市人口占55.2%;随访时间为(10.5±2.5)年 , 共记录了7530例过早死亡事件 , 过早死亡率为7.15/1000人年 。
过早死亡前三位死因分别为癌症(36.9%)、心脑血管疾病(35.2%)、呼吸系统疾病(8.7%) , 三大类疾病合计占比超过80% 。 分城乡、性别对人群死因进行比较(图2) , 可发现城市人群因癌症导致的过早死亡占比远大于农村(44.2%vs.33.8%) , 而农村人群中呼吸系统疾病所致的过早死亡几乎是城市的2倍(10.1%vs.5.4%)(组间均P<0.05) , 心脑血管疾病所致的过早死亡占比性别差异不明显(P>0.05) 。 城市男性中因癌症过早死亡占比最高(45.2%) , 而农村女性最低(2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