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0个地区56~69岁成年人过早死亡及其影响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引用本文:王月清,肖梦,吕筠,等,代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中国10个地区56~69岁成年人过早死亡及其影响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7):1010-1018.
中国10个地区56~69岁成年人过早死亡及其影响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文章图片
作者:王月清,肖梦,吕筠,余灿清,郭彧,裴培,陈君石,陈铮鸣,孙点剑一,李立明,代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摘要
目的描述和分析中国10个地区近10万成年人随访10年间过早死亡(死亡年龄<70岁)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方法数据来源于CKB研究基线调查(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体格指标等)及随访监测(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健康结局事件) , 分地区、性别、基线生活方式等变量描述研究人群10年随访期间内的过早死亡 , 并分析其死因情况 , 并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过早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 。 结果研究纳入99993名研究对象(56~69岁) , 经过10年随访 , 每1000人年的过早死亡率为7.15 , 死因别死因以癌症(36.9%)和心脑血管疾病(35.2%)为主 , 过早死亡率(/1000人年)表现为农村高于城市(9.11vs.4.78) , 北方高于南方(8.46vs.6.41) , 男性高于女性(9.57vs.5.31) , 随基线年龄增加而降低(均P<0.05) 。 过早死亡风险随吸烟量增加而增加 , 既往饮酒者和重度饮酒者(饮酒量≥60g/d)过早死亡风险较高[HR值分别为1.25(95%CI:1.16~1.36)、1.20(95%CI:1.08~1.34)];过早死亡风险随体力活动水平增加而降低;相对于体重正常和非中心性肥胖者 , 低体重者与中心性肥胖者过早死亡风险更高[HR值分别为1.67(95%CI:1.55~1.81)、1.13(95%CI:1.05~1.21)] 。 结论我国56~69岁成年人10年随访过早死亡以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 , 存在明显的社会经人口济学特征差异 , 且其风险受到生活方式及体格指标等多因素影响 。
【关键词】过早死亡;前瞻性队列研究;危险因素
中国10个地区56~69岁成年人过早死亡及其影响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文章图片
前言
过早死亡定义为在未达到平均预期寿命前即死亡 。 据WHO估计 , 2016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4100万死亡中 , 约1500万(37%)发生在30~70岁 , 且85%的过早死亡发生在低等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1] 。 过早死亡所致劳动力损失给社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 经估计 , 2012年我国因过早死亡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高达4251亿元[2] 。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 约占30~70岁死亡的79%[3] 。 2013年 , 我国30~70岁人群死亡总数为310万(死亡率432.2/10万) , 预计2030年 , 过早死亡总数将增至352.1万[4] 。
WHO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 , 制定了“到2030年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减少三分之一”的可持续发展目标[5] , 国务院2017年发布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中也提出了至2025年 , “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20%”的目标 。 因此 , 掌握和了解我国过早死亡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和慢性病防治的循证决策至关重要 。 既往国内相关研究多为横断面设计 , 描述主要慢性病所导致的过早死亡状况及其趋势预测[6-7] , 或集中于分析环境污染与过早死亡的关联[8-9] , 缺乏过早死亡的一般人群前瞻性队列研究证据 。 本研究拟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KadoorieBiobank , CKB)10个项目地区的基线调查和随访结局数据 , 描述10年随访期间我国56~69岁成年人过早死亡发生率及其地区和人群分布 , 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