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更好服务全球患者

本文转自:中国经济网
由中国新闻网、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针灸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主办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协办的中医药文化传播高峰论坛8月23日在北京举行 。 来自中医药领域的国医大师、专家学者、政府部门领导、企业代表共话中医药 , 力求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 提升中医药国际传播能力 , 推动中医药国际间交流合作 。
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更好服务全球患者
文章图片
如何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 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全球患者是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
针灸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石学敏在视频致辞中就促进针灸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发表观点 。 他认为 , 针灸光临床有效还不行 , 还得“有理” 。 科学化、规范化是针灸发展、实现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 只有占领了国际标准这个制高点 , 才能振兴和弘扬中医 。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认为 , 将中医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特点 , 与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在群体层次量化开展临床研究的方法 , 以及数据科学技术对真实世界海量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利用的技术相结合 。 回归到中医药古代科学的本源 , 充分利用数据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 使中医药跑上现代科技的高速路 , 肯定可以使中医药学得到振兴发展 , 而焕发青春 , 为健康中国建设以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作出巨大贡献 。
“推进‘标准化’是当务之急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司)原司长许志仁表示 , 在不断商业化的背景下 , 坚守标准和品质 , 是中医药安身立命之本 。 中医药产业发展如今已经迎来最好的历史机遇 , 一方面 , 有国家政策的保障;另一方面 , 中国逐步建立规范化标准 , 同时在建立健全和提升中医药的创新科技体制 。 在各方不断努力下 , 我们一定能真正把中医药继承好 , 发展好 , 利用好 , 同时让中医药走出去、走下去 。
在谈到如何提高中医药文化传播能力 , 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首席研究员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兼中医药委员会会长曹洪欣提出 , 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 , 借助新媒体与各种会议等形式 , 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 , 展示中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科学性与特色优势 。 同时 , 加强中医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工程的保护利用与传播 , 以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推进文化认同与文明互鉴 ,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 服务人类健康 , 构建“生命至上”“健康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
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更好服务全球患者
文章图片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华敏认为 , 中医药走出去既要有世界语言 , 也要有中医特色的语言 。 一是指中医药从产品到研发 , 都应该与国际接轨 , 符合国际标准;二是应该积极地与国际组织合作 , 制定颁布中医药的技术、术语、服务、专用设备的国际标准 , 不断提高我国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
作为中医药产业界代表 , 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东表示 ,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医药加速振兴发展的必然要求 。 四百余年的老字号陈李济在历史长河中能够屹立不倒 , 历久弥新 , 生生不息 , 关键是在于始终贯彻“传承精华 , 守正创新”的精神 , 深入挖掘中医药的文化特色 , 构建了以老字号文化品牌的整体体系;以“大南药”和“大健康”为双轮驱动进行发展;加速产业创新 , 以百年陈皮为突破口 , 擦亮“大健康”的时尚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