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罕见疑难病例,需要怎样的视野与信念?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罕见病的诊疗之路 , 关键要“想到” , 科室要“打通” , 贵在一份热爱中的坚持 。
前不久 , 我们聆听了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三位罕见病诊疗专家的医路心声
, 感受了他们对罕见病诊疗的热情与专注、对罕见病患者的体贴与敬意 。 今天 , 我们继续分享两位华山医院专家的真情流露 。
破解罕见疑难病例,需要怎样的视野与信念?】面对罕见疑难病例 , 她们走过了怎样的“破案解谜”之路?对患者、对大众 , 又有怎样的谆谆叮嘱与挚诚呼吁?欢迎阅读本期并持续关注医学界罕见病频道的“医者心语”栏目 , 聆听温情“医嘱” , 感受医者仁心 。
让罕见血液肿瘤不再是“血疑” ,
仍需多方努力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科主任陈彤教授
血液肿瘤领域的医生 , 近十几年来在临床上的感受 , 相信大家都是越来越欣慰的:靶向药涌现得越来越多 , 一些常见的难治性血液肿瘤有了特异性治疗方案 。 如果说我们这一领域多年来的诊疗历程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 那么现在最让人揪心的几朵“乌云” , 就要数罕见血液肿瘤了 。
这类疾病 , 不一定无药可医 。 比如位列国家《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内的POMES综合征 , 一种罕见的浆细胞病 , 在治疗上我们可以使用已有的浆细胞瘤用药 , 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 。 但对遭遇这一疾病的患者来说 , 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一是前期容易被误诊 , 二是医保覆盖可能不够全面 。 这也是罕见病群体常常遇到的两大痛点 。
破解罕见疑难病例,需要怎样的视野与信念?
文章图片
工作中的陈彤教授(右)
对诊断而言 , POMES综合征的典型症状是慢性进行性周围神经病 , 双下肢受侵较常见 , 因此病人容易被误诊为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疾病 。 实际上 , 如果伴随肝脾肿大、全身水肿、有腹水等症状 , 一定要考虑罕见的浆细胞瘤 。
故而我常说 , 对罕见病的诊疗 , 关键要“想到” 。 想不到 , 就可能要让病人走很多弯路 , 想到了 , 看似无解的困局 , 也许只需要捅破一层窗户纸 , 确诊后 , 治疗方案明确而有效 。
具备这种敏锐的洞察和广阔的视野 , 离不开多年临床经验的积累 。 我们有句话 , “在华山医院 , 罕见病不罕见” , 这份底气 , 正是基于华山医院几十年来接诊大量罕见病病人的积淀 , 并且逐渐探索出了适于罕见病诊疗的多学科协作MDT模式 。
神经内科和我们血液科就实现了“打通” 。 常常有此前辗转多个医院神经内科的患者 , 来到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后 , 同事在接诊中 , 发现比较符合血液肿瘤的疾病表征 , 及时转到我们这里“追根溯源” , 果然 , 神经炎症是由浆细胞瘤引起的 。 这就像破案一样 , 找到罪魁祸首 , “真相大白” , 患者接受对症治疗 , 逐渐好转 , 是我们做医生最有成就的时刻 。
不久前我复查的一位病人就很典型 , 他当初从神经内科转过来时 , 坐着轮椅 , 腹水严重 , 治疗大半年后 , 如今可以走路了 , 今后主要的任务是预防复发 。 还有的患者 , 经历了几年的治疗 , 可以自己开车来随访 , 基本恢复了患病前的生活 。
华山罕见病中心成立后 , 多科室之间的沟通与联合诊断更加便捷通畅 。 我们多学科会诊的等候室 , 是很多罕见血液肿瘤初诊患者信心树立的起点 , 看到来复诊的病友神采奕奕 , 了解了这些病友的康复历程 , 他们可以踏实地走进诊室 , 有信心和我们一起对抗罕见血液肿瘤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