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得避开这23种致癌因素( 三 )


第一 , 不错过 。 不错过每一次癌症筛查 , 比如女性乳腺癌、宫颈癌两癌筛查;不错过每一个治疗节点 , 评估为高危风险的人群 , 一定要进行及时的复查和随访 , 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
第二 , 捋风险 。 捋清自身存在的风险因素 。 可以对照23类致癌危险因素 。 抽烟吗?加工肉吃得多吗?幽门螺杆菌感染吗?……如果有这些风险因素 , 对比常见癌种 , 根据自身情况“量体裁衣” , 开展体检和癌症筛查 。
陈万青以自身的筛查经历 , 现身说法 。 “我知道自己平时活动少 , 经常一坐就是一天 , 饮食上 , 蔬菜水果摄入少 , 这些都是结直肠癌的风险因素所在 , 所以在去年 , 我做了肠镜检查 , 发现一颗小息肉 , 内镜下去除 , 今年准备再次复查 。 今年复查正常的话 , 5—10年内 , 这项检查就不必查了 。 ”
谣言1:PET-CT、基因检测这类越贵的查癌神器 , 癌症筛查更准 。
不同的检查项目有不同的检查目的 , 比如PET-CT , 不适合做普及性筛查 , 在早期癌症的诊断上 , 尤其是癌前病变的诊断 , PET-CT不一定有优势 。 PET-CT的优势在于肿瘤分期、转移、复发等判断 。 而基因检测 , 则在癌症治疗阶段更能发挥作用 。 现阶段有很多靶向药是针对某一些基因突变位点的 , 对于已经患有癌症的特定人群来说 , 用药前进行基因检测 , 有助于寻找到适合的靶向治疗药物 。 所以 , 癌症筛查还是得基于实际情况 , 对比高危风险因素 , 遵医嘱检查 。
谣言2:肿瘤标志物增高 , 就是得癌 。
在临床上 , 肿瘤标志物既作为临床治疗效果评估和预后观察的指标 , 真正能用到筛查的肿瘤标志物非常有限 。 因为肿瘤标志物的假阳性率较高 , 数值升高可能跟饮食有关 , 也可能跟代谢水平有关 , 还可能是炎症、外伤等造成 , 影响因素很多 。 前几年 , 一个中年女性哭哭啼啼来门诊 , 因为体检时 , 她的CA199(糖类抗原 , 一种肿瘤标志物)指标高了两倍 , 家里人很恐慌 , 因为这个指标与胰腺相关 , 再复查了一次 , 还是高 。 后来检查就正常了 。 后来 , 仔细询问家属 , 患者有什么生活习惯和平时不同 , 这才回忆起 , 检查前喝了一点酒 。 所以 , 肿瘤标志物的升高 , 可能是身体的一个提示 , 还要结合其他检查 , 综合判断 。 肿瘤标志物异常 , 不一定是有肿瘤;反之 , 肿瘤标志物正常 , 也不等于身体里没有肿瘤 。
谣言3:癌症筛查做一次即可
筛查的次数和频次得分检查而定 。 对结直肠癌症筛查项目肠镜而言 , 普通人群第一次筛查 , 没有问题 , 之后5—10年查一次即可 。 如果是定量便潜血筛查 , 则需要每年检查 。
低剂量螺旋CT筛查也是如此 , 无结节等情况 , 一至两年查一次足够 。 如果第一年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发现一个结节 , 要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 , 危险程度高的结节 , 医生会建议三个月到半年复查一次 , 良性结节则一年复查一次 , 很多结节没有必要一年重复查几次 。
谣言4:癌症都会遗传 , 得癌命中注定
癌症本身遗传的概率是很小的 , 大约占10%-15% , 绝大多数癌症是由外部原因导致的 , 常见的恶性肿瘤如肺癌、肝癌、胃癌等 , 都是由外因导致 , 而不是遗传因素导致的 。 即便是出现了癌症的家族聚集现象 , 这也不是遗传 , 是共同生活在一起 , 彼此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 , 比如相同的不良饮食习惯 , 相同的环境 。 所以 , 从这点上 , 普通人群还是避免与癌症相关的风险因素 , 积极做好癌症的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