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琳:给淡水鱼当“营养师”( 二 )


“以能对淡水鱼肉质产生影响的物质——蛋白质为例 。 蛋白质中包含了淡水鱼肌肉生长所需的10种必需氨基酸 , 那么我们就需要研究清楚这10种必需氨基酸分别会对淡水鱼肉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 , 我们至少需要系统开展10个动物实验以及无数的细胞实验 。 ”冯琳表示 , 只有把这些基础工作都做完 , 她和同事们才能够提出一个营养调控鱼肉品质的方案 。
再漫长的路 , 终有尽头 。
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 , 冯琳及其团队成员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 他们率先发现营养物质能够从“营养、保健、风味和物理品质”四方面改善草鱼肉质 , 并创建了保证草鱼肠道健康并改善肉质的32种营养物质精准营养需求数据库 , 同时提出了营养调控策略 。 相关研究成果已在饲料企业进行转化 。
“搞科研既要‘顶天’ , 即在理论上有突破 , 发表一些高水平的论文 , 让研究具有国际影响力;同时也要‘立地’ , 即能实实在在地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 ”冯琳表示 。
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力量
“坚持创新”是冯琳经常对团队成员说的话 。
“科研创新 , 一定要有扎实的功底 , 一定是在搞清楚基本科学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 。 ”冯琳表示 , “同时 , 创新工作也不可能在一两天之内完成 。 在认定方向后 , 就要做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 ”
冯琳是这样说的 , 也是这样做的 。
她也经历过一段科研低谷期 , 没有产出、团队成员情绪低落 。 有人甚至不理解冯琳的研究 , 觉得她的科研工作“好像很轻松 , 只是养养鱼就可以了” 。
但其实水产动物的养殖实验难度极大 , 条件控制和细节管理都十分重要 。 实验前有许多繁琐的准备工作 , 甚至还要干很多重体力活;实验正式开始后还需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 , 实时汇报实验进展 , 常常昼夜颠倒不能休息 。
“如果没有团队协作 , 没有大家的坚持 , 实验是难以完成的 。 搞科学研究 , 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小了 。 ”冯琳感慨道 , “学校及研究所给予的平台支撑、我的导师周小秋教授、团队的各位老师和学生给予的帮助 , 都是我最坚实的后盾 。 ”
回顾二十余年的科研历程 , 冯琳说自己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 源于研究本身 。 “我一直坚持在这个领域深耕 , 其根本原因在于 , 我认为发展水产行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 。 ”她说 。
冯琳介绍 , 鱼肉因蛋白质含量极高 , 而脂肪含量相对较少 , 因此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 同时 , 在其较少的脂肪里 , 又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 , 也就是二十碳五烯酸(即DHA , 俗称“血管清道夫”)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即EPA , 俗称“脑黄金”) , 所以鱼肉对人类的心血管发育和大脑发育都非常有益 , 因此又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 。
“水产养殖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动物蛋白产品 , 在改善人类膳食结构和保障国民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 因此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是很有必要的 。 ”冯琳表示 , 同时水产动物的饲料转化率相对较高 , 在目前的养殖水平下 , 投喂1到1.2公斤饲料就能让淡水鱼长一斤肉 。 而提高饲料转化率 , 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在采访最后 , 冯琳表示 , 要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 就必须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科技支撑 , 而科研工作者要在其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 “未来 , 我将和团队成员一起 , 做出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 帮助养殖户们养出更健康、美味的淡水鱼 。 ”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