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罕见靶点精准诊疗”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大咖齐聚,共享盛宴( 二 )


随后 , 大会进入学术环节 , 第一篇章《精准诊疗检测先行》由周彩存教授和应建明教授担任联席主持 。
“肺癌罕见靶点精准诊疗”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大咖齐聚,共享盛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孟斌教授分享了《伴随诊断指导下的肺癌精准检测策略》的主题报告 。 孟教授对ALK、EGFRex20ins、MET和RET的检测方法、检测流程及相关指南/共识推荐进行了详细介绍 , 并阐述了肺癌整体检测的优化策略 。 以ALK为例 , 主要检测方法包括免疫组织化学(IHC)、荧光原位杂交(FISH)、即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二代测序(NGS) 。 其中IHC具有经济、快速、操作简单等优点 , 推荐优先应用;当和其他基因(如EGFR、ROS1等)一起检测时 , 可联合FISH和RT-PCR , 或进行RT-PCR或NGS多基因检测 , 从而节约样本及检测时间;当怀疑检测标本有质量问题时 , 优先应用FISH检测;此外 , 临床上还可以依据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优先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的选择 。
孟教授还介绍了目前病理及分子病理检测存在的模式 , 并指出“患者、病理科+实验室、临床医生”的模式更具优势 , 比如分子诊断更准确、周期更短 , 分子诊断结果可以整合到病理报告中 , 给临床医生提供明确的突变位点及意义等信息 , 并方便临床医生和病理科医生之间的交流 。
最后 , 孟教授总结指出 , 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已进入“精准医学”时代 , 病理诊断及检测贯穿肺癌诊治全程 。 随着肺癌靶分子检测项目增多 , 以及检测样本类型增加 , 采用何种检测平台和流程应考虑多种因素 。 精准治疗时代 , 肺癌伴随诊断的角色已不可或缺 。
“肺癌罕见靶点精准诊疗”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大咖齐聚,共享盛宴
文章图片
孟斌教授
在随后的大咖论道环节中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褚倩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范云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周建英教授围绕“晚期肺癌患者最佳的检测策略和路径”和“分子检测如何指导晚期驱动基因阳性NSCLC的耐药患者治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
褚倩教授指出 , 目前临床上几乎所有确诊NSCLC的患者都会接受基因检测 , 并根据患者的经济能力的不同 , 检测方法会有所不同 。 总体上 , 肿瘤科医生已具有非常强的检测意识和规范化的检测策略 。 但检测路径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 孟教授所提出的由“患者、临床医生和病理科医生组成的检测闭环”未来会成为主流 。
范云教授表示 , 由于NGS具有检测全面等优势 , 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 。 虽然对于基因融合 , 基于DNA的NGS可能会漏检 , 但加上基于RNA的NGS则基本上可以规避这个问题 。 此外 , 她希望病理科医生能够进一步加强对于分子检测的质量管控和培训 , 使检测结果更加精准 。
周建英教授谈到 , 在精准医学时代 , 病理科在肺癌诊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对于首诊的肺癌患者 , 其医院通常会做9个基因的检测 , 涵盖了大部分有药可用的靶点;对于耐药后 , 则会进行二次活检 , 进而指导后续治疗 。 目前临床上对于肺癌诊疗已经有了新靶点、新药物、新技术 , 通过“肺癌罕见靶点精准诊疗”项目的启动 , 促进不同医院之间的合作 , 将进一步推动肺癌精准诊疗 。
周彩存教授总结指出 , 基因检测应贯穿治疗全程 , 包括基线、治疗期间及耐药后等 。 做好基因检测 , 首先临床医生要取到合适的标本 , 其次病理专家选择合适的检测平台 , 最后根据患者的经济能力来选择检测方法 。 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要做好沟通、交流和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