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内,4名青年医生接连猝死!

谁来救救医生?!
一月内4名青壮年医生接连猝死 ,
留下老母和妻儿 。
“救救医生!救救我们吧!这几天已经有5名医生猝死了 , 如何才能保障我们的健康!”
据已报道的新闻显示 , 仅仅一个8月份 , 就有4名医生接连猝死!
让我们看一看这些泣血的报道吧:
8月22日凌晨 ,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治医生杨宏发突发心源性猝死 , 他的生命定格在了37岁 。
8月16日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刘伟医生于凌晨突发疾病抢救无效 , 不幸离世 , 享年53岁 。
8月16日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张颜波主任不幸猝死 , 年仅44岁 。
8月3日凌晨 ,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沈氏女科分会副会长、上海沈氏女科第19世传人沈依功先生之子沈劼 , 在家中猝死 , 年仅45岁 。
所有的猝死 , 都蓄谋已久 。 有些疾病可能没有症状 , 患者平时没有明显感觉 , 其实早就存在 , 就如在身上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 随时威胁人的生命 。
今天聊一聊没有症状的冠心病 , 希望引起重视 , 以减少悲剧的发生 。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myocardialischemia , SMI)是无临床症状 , 但客观检查有心肌缺血表现的冠心病 , 亦称隐匿型冠心病 。 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至少有75%的心肌缺血是无症状的 。 其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可见于静息时、在增加心脏负荷时、或仅在24小时的动态观察中间断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 。
数日内,4名青年医生接连猝死!
文章图片
SMI具有以下特点:
1.通常在体检中发现 , 在人群中的普查的发病率高达2%~5% 。
2.患者多属中年以上 , 无心肌缺血的症状 , 在体格检查时发现心电图(静息、动态或负荷试验)有ST段压低、T波倒置等 , 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静息或负荷试验)示心肌缺血表现 。
3.此类患者与其它类型的冠心病患者之不同 , 在于并无临床症状 , 但已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表现 , 即心电图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示心脏已受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响 。 可以认为是早期的冠心病(但不一定是早期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它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 亦可能逐渐演变为缺血性心肌病 , 发生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 个别患者亦可能猝死 。
SMI可能的发病原因有:
1.年龄:多为高龄患者 , 因痛觉降低或痛域升高而反应迟钝 , 其症状不明显 。
2.缺血性质:为慢性冠状动脉缺血 , 且范围小或心肌梗死面积较局限 , 症状反应轻 。
3.侧支循环:由于缺血程度轻 , 且慢性过度对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利 , 微循环可良好 。
4.其他:常伴有其他疾病或合并症 , 糖尿病合并末梢神经炎 , 因为糖代谢障碍 , 心肌营养缺乏或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使患者痛域升高 , 使疼痛感觉处于抑制状态 。
如何预防?
首先应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 如已发生 , 应积极治疗 , 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逆转 。 已发生并发症者 , 及时治疗 , 防止其恶化 , 延长患者寿命 。
首先 , 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配合治疗:已有客观根据证明:经过合理防治可以延缓和阻止病变进展 , 甚至可使之逆转消退 , 患者可维持一定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 此外 , 病变本身又可以促使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 使病情得到改善 。 因此说服患者耐心接受长期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
其次 , 做到合理的膳食 ,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膳食总热量 , 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 , 40岁以上者尤应预防发胖、正常体重的简单计算法为: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 一般以20~24为正常范围 , 可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