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创新药崛起:License out能否成为“出海”主通道?

来源丨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创作品
作者/季媛媛
编辑/徐旭魏笑
图片/图虫
国产创新药崛起:License out能否成为“出海”主通道?
文章图片
近年来 , 随着国内医药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 创新产品进入临床试验和获批上市的速度也在加快 , 与此同时 , 药企对外授权的项目数和金额也快速攀升 。
根据医药魔方数据 , 2016年中国企业licenseout事件仅发生10件 , 披露的交易金额仅3.2亿美元 。 到2021年 , 中国企业licenseout事件发生了53件 , 披露的交易金额达到144.9亿美元 。 另外 , 在2022年上半年共达成licenseout(出海)项目共28起 , 包括20项创新药/新技术交易项目 , 交易总金额累计达56.7亿美元 。
其中 , 一些重磅交易也频繁发生 。 如百济神州与诺华就欧司珀利单抗(anti-TIGIT单抗)海外权益达成合作 , 交易金额达28.95亿美元 , 首付款达3亿美元;济民可信及旗下子公司上海济煜与罗氏(Roche)及旗下基因泰克(Genentech)达成口服雄激素受体(AR)降解剂JMKX002992全球的开发及商业化权利独家许可协议 , 基因泰克将向上海济煜支付6000万美元首付款 , 里程碑款项最高可达5.9亿美元;阿斯利康获得和铂医药双抗HBM7022全球独家权益 , 和铂医药将获得2500万美元预付款和最高达3.2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 以及基于未来HBM7022销售额特许权使用费等 。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额对外授权交易达成 , 说明中国药企的创新能力和产品正得到全球认可 。 与此同时 , 在自主出海频频受挫的形势下 , 这种借“船”出海模式或将成为本土创新药企进军全球市场的“主通道” 。
“出海”三种模式怎么选?
据KPMG《中国药企出海白皮书》指出 , 目前在创新药企出海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 , 自主出海 。 即 , 中国药企凭一己之力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 , 然后申报上市 , 获批后销售 。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 不易被牵鼻子 , 利于夯实企业全球化布局的基础 。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 如有无跨国项目统筹及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沟通;管理层的战略远见;企业财力等多个方面的挑战 。
二是 , 借“船”出海 。 包括licenseout、专利授权 , 中国药企把自己产品的海外/全球权益卖给海外企业 。 海外企业负责后续的临床开发、申报上市、生产和销售等工作 。 这也是目前我国企业采用最多的“出海”方式 。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 灵活、高效 , 对企业门槛相对不高 。 挑战则是在合作方的选择 , 以及是否能在谈判中取得最佳成果 。
三是 , 联手出海 。 即中国药企和海外药企联合开发 , 分担成本和收益 , 是一种折中的形式;或股权授权、销售渠道合作等 , 主要通过找到当地某方面比较成熟的企业 , 实现收购、兼并 。 优势在于 , 消除当地政策壁垒的一个好办法 , 但是在跨文化沟通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隐形挑战 。
面对这三种主流的出海方式 , 特别是在创新药企自主出海频频受挫之际 , 如何打赢出海攻坚战也成为众多业内人士聚焦的问题 。
国产创新药崛起:License out能否成为“出海”主通道?
文章图片
某证券机构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采访时指出 , 全球化布局需要从产品、目标市场、企业三个方面来进行合理的布局 。 对产品的临床开发 , 应确保适应潜在目标市场的临床需求 , 避免同质化竞争 , 产品研发和临床数据应能够有效满足目标市场监管的要求 , 特别是未来监管要求的潜在变化 。 对不同目标市场的整体市场潜力、临床需求大小、临床开发、注册、准入及商业化环境进行评估 , 需要选择适合产品茁壮成长的土壤 。 对于企业自身的资源禀赋也是全球化布局的重要考量 , 自身是否具备充分的海外市场洞察、是否能在当地市场建立相关的能力、资源投入上是否能够满足要求等 , 都决定了产品在不同海外市场布局的可能性及潜在的进入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