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代劳、智能耕地:一户农民眼中的十年乡村之变

本文转自:新华社
机器代劳、智能耕地:一户农民眼中的十年乡村之变
文章图片
10月14日 , 邱瑞东驾驶农机在农田里播种冬小麦(无人机照片) 。 新华社采访人员杜一方摄
新华社石家庄10月29日电(采访人员陈忠华、曹国厂、杜一方)清晨六点钟 , 邱瑞东夫妇把五袋化肥和一袋小麦种子抬上拖拉机 , 穿过大地升腾起的薄雾 , 迎着晨曦驶向田间 。
机器代劳、智能耕地:一户农民眼中的十年乡村之变】撒化肥、旋耕、播种……四亩地仅用半天时间就完成工作 。 然而十年前 , 邱家四亩口粮田全靠一头牛 , 仅耕地就需要两三天时间 。
“趁土壤墒情好 , 撒下化肥抓紧旋耕播种 , 能减少肥效损失 。 ”52岁的邱瑞东蹲在田埂抓起一把土说 , “现在想想 , 以前生产效率实在太低了 。 ”
不远处 , 邱瑞东83岁的父亲邱运宝在侍弄苹果树 , 闲不住的他经常骑车到地头转一转 。 他逢人就讲 , 现在收入多了、日子好了 。
邱瑞东出生在河北省新河县寻寨镇南杜兴村的一户普通农家 。 小时候一家六口挤在三间青砖土坯房里 , 冬冷夏热 , 外面下大雨 , 屋内漏“小雨” 。
年轻时土里刨食的辛酸历历在目:麦收时节男女老少齐上阵 , 顶着烈日割麦子 , 麦场上赶牛拉石磙碾麦脱粒 , 腰酸背痛、掌心起泡是常事 。 村里老话说“麦十天 , 秋仨月” , 不过以前需要十天半月的麦收季 , 现在有了大型收割机 , 一个多小时就收完了 。
南杜兴村沙质土地多 , 过去靠人畜耕种 , 看天吃饭 , 贫穷一直困扰着这里的人们 。
2012年 , 新河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 随后 , 新河县同全国一道开展脱贫攻坚 。 2016年至2020年间 , 新河县累计减贫40495人 。 2019年5月 , 新河县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 。
统计数据显示 , 十年来 , 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 近一亿农村人口实现脱贫 , 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
近年来 , 随着农业生产愈加高质高效 , 无人植保机喷药、大型机械深耕精耕、灌溉管道铺到地头 , 邱瑞东家的小麦、玉米亩产均由改革开放前的二三百斤增长到现在的千余斤 。
十年来 , 中国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 邱瑞东一家生活质量也大幅提升 。
机器代劳、智能耕地:一户农民眼中的十年乡村之变
文章图片
10月24日 , 邱瑞东的妻子邱志芬在自家小院采摘成熟的柿子 。 新华社采访人员杜一方摄
邱家小院在离村口不远的顺发巷 , 葡萄藤架在小院上方 , 黄澄澄的柿子挂满枝头 , 与晾晒的金黄色谷子相辉映 。 四间正房、四间偏房 , 都被勤快的妻子邱志芬收拾得整洁妥当 , 客厅内两米长的七彩刺绣上 , “花开富贵春”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
1992年结婚时 , 家里东拼西凑借钱盖起这处房屋 , 当时红砖裸露在外 , 屋内抹了一层白灰装饰 , 一台17英寸黑白电视、一辆自行车、一个双缸洗衣机是全部家当 。
2020年邱家装修一新 , 屋内吊顶、铺地板 , 外墙贴了瓷砖 , 添置了不少新家具和电器 。 儿子邱洋龙网购了50英寸高清大彩电 , 快递直接送上门 。 在国家政策补贴下 , 邱家去年还新添了天然气壁挂炉 。
自从去年安装了宽带 , 家里大彩电也被“冷落”了 。 邱志芬喜欢刷微信朋友圈看新鲜事 , 还常跟儿子视频聊天 。 邱瑞东习惯闲时在手机上看新闻 , 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 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强 。 ”邱瑞东现在共种了21亩地 , 包括岳父家的和自己承包的 , 仅种地一项年纯收入3万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