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推动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 三 )


“国家卫健委此次不支持新《指南》 , 应该也是出于这些层面去考虑 。 ”孙宁玲谈到 , “美国高血压治疗和控制率远远高于世界各国水平 , 血压目标降低具有承受力 , 但中国的医疗资源有限 , 下调诊断标准还应该考虑社区慢性病防治压力、医保支付能力及医疗卫生总费用支出是否能长期负担等问题 。 “很多基层地区会考核降压的控制率 , 下调诊断标准会大幅挤兑现有医疗资源 。 ”胡大一表示 。
一名不愿具名的资深医药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举例 , 北京一共有3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平均一家卫生服务中心要覆盖10万人左右 , 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就十几个家庭医生团队 。 可能管理在案的患者五六万人 , 其中大约一半高血压患者 , 而且社区慢性病患者大多是老年人 , 同时患多种疾病 。 “按照这种现状 , 即便依照2018年版的指南 , 也很难实现对高血压人群的有效管理 。 ”他说 。
即使是2017年美国的指南 , 也只是推荐130~139/80~89mmHg的非高危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 , 并不需要都进行药物治疗 。 在胡大一看来 , 美国下调诊断标准 , 更多是建议患者多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 。 日常高血压治疗中 , 应因人而异 , 不能单一只看毫米汞柱 。
很多心内科和心外科诊疗指南由企业推出
“国家卫健委的发声还是很及时的 。 ”胡大一说 , 如果真的实现标准下调 , 最大赢家是背后的药企和与药企勾兑的某些专家 。 即便他们说没有利益相关 , 也很难经得起查验 。 在制定《指南》这类重大决策时 , 尤其涉及修改重要标准时 , 一定要有第三方参与评估 , 这个第三方既不涉及企业利益 , 也不应与医生有利益相关 。
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 , 是目前国内两个占比较重的慢性病 , 人口基数大 。 在国内 , 一旦被诊断出来后 , 基本就需要常年吃药 , 大部分病情不可逆 。
前述不愿具名的资深医药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 目前国内整体高血压治疗 , 基本都是由产业推出来的 。 “很多心内科和心外科的指南基本都是由企业推出 。 近几年实行医改分级政策 , 就是为了切断企业与医生、医疗机构的利益通路 。 但仍然难以避免‘回扣’环节 。 ”
沙利文研究院数据显示 , 在140/90mmHg的诊断标准下 , 抗高血压药物市场规模已经由2013年的457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885亿元 , 且市场规模还在增加 。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 , 由于诊断标准下调的刺激 , 多家抗高血压药物生产企业和血压计生产企业股价大涨 。 11月14日 , 旗下有抗高血压药物的京新药业、华海药业、信立泰的涨幅分别达到8.26%、6.09%和5.57%;血压计概念方面 , 鱼跃医疗涨停 , 可孚医疗、乐心医疗也分别大涨14.00%和8.48% 。
“真正积极推动该标准的就是药企 。 ”胡大一说 。
“没想到一个标准改变 , 会带来资本大量涌入和股市的波动 。 ”15日 , 孙宁玲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发文指出 , 从医学角度看 , 预防疾病的理念非常对 , 新《指南》中的很多观点她也有共鸣 , 但学者们不能只生活在自我空间中 。
这次新《指南》推出引发不少业内讨论 , 在多名专家看来 , 其积极的一面在于 , 引发行业和大众对“隐形杀手”高血压的关注 。 不过 , 目前高血压标准值下调是否合适 , 业内暂未达成统一共识 。
“认同新《指南》治疗方面的一些观点 , 但是在诊断标准上步子迈得太大 。 ”孙宁玲表示 , 这样一个“一脚定乾坤”的《指南》 , 会涉及国家的医疗、经济、财政、保险、公共卫生建设等多个领域 , 要通盘考虑 , 才能站得住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