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典故的由来

这句话是当时东晋大臣王导说的 , 伯仁指的是周顗(yǐ) , 也是东晋的一位大臣 。 至于为什么会有“我不杀伯仁 , 伯仁因我而死”这句典故 , 那就要说说东晋王室司马氏和琅琊王氏之间的事情 。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典故的由来
文章图片
王与马 , 共天下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典故的由来】西晋在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很快就卷入了“八王之乱”的内斗之中 , 当时的洛阳、长安成为政治斗争的聚焦点 , 八王也是轮番上场 , 都没有得到好的下场 , 反而削弱了西晋实力 , 于是匈奴人刘渊乘机都攻下长安 , 宣告西晋的灭亡 。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典故的由来
文章图片
而此时的琅琊王司马睿在琅琊王氏王导、王敦的扶持下 , 在建康站稳脚跟 , 笼络江南一带士族 , 最后在建康重新成立晋朝 , 史称为东晋 。 司马睿建立的东晋要说功劳最大的就数琅琊王氏的王敦和王导这两人 。 当初司马睿被封为琅琊王的时候 , 就是在王导和王敦的建议下南下建康站稳脚跟 , 主动和建康及江东的士族们建立关系 , 取得江东士族的信任 , 才有了登基成为帝王的可能 。 可以说没有王敦和王导的帮助司马睿绝对是当不了皇帝的 。 而且王敦和王导一个主外 , 王敦在外带兵平乱;一个主内 , 王导在司马睿身边辅助司马睿处理政务 。 可以说是配合得很好 。 所以当时有人就说东晋是“王与马 , 共天下” 。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典故的由来
文章图片
司马氏与王氏矛盾激化导致王敦起兵造反
随着王氏一族权势日盛 , 司马睿内心也是非常担心的 , 害怕有一天自己的皇帝被王家给取代了 , 于是就就重用刘隗、刁协、戴渊等这些人 , 这引起了王敦的极大不满 。 随着司马睿和王家的矛盾日益激化 。 终于在永昌元年(322年) , 王敦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 , 号称要杀了刘隗、刁协这些皇帝身边的小人 。 王敦在外地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的时候 , 王导的态度是相对暧昧的 , 他对刘隗、刁协这些人也是有看法的 , 所以也没有刻意去阻止王敦 。 刘隗、刁协也根本不是王敦的对手 , 所以很快就被王敦大败 , 刘隗逃到后赵 , 刁协被诛杀 。 这时候王敦的野心已经放大了 , 他想取代司马睿的晋朝 , 自己当皇帝 。 而这却是王导不赞同的 , 他可以默许王敦去除刘隗、刁协 , 但却不允许王敦取代晋朝 。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典故的由来
文章图片
所以当王敦带兵来攻打建康的时候 , 王导就带着全家妻儿老小在皇宫外面等待司马睿的处罚 , 而当王导在外面待罪的时候 , 周顗正好要进去面见皇帝 , 王导想让周顗在皇帝司马睿前面替他说几句好话 , 没想到周顗理也没理他就走进去了 。 其实周顗表面冷漠内心却知道王导是维护司马睿的 , 也替王导说了好话 。
但是周顗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爱喝酒 , 他进去面圣之后 , 喝了许多酒才出来的 , 而王导还在外面等他 , 想问问他有没有替他求情 。 而周顗这时候醉醺醺的还是没有理王导 , 还说了句:"今年杀诸贼奴 , 取金印如斗大系肘 。 "其实周顗回去后又上奏折替王导求情 。 王导一看周顗对他这种态度 , 觉得是看不起他 , 反而对周顗恨之入骨 。
顗直入不顾 。 既见帝 , 言导忠诚 , 申救甚至 , 帝纳其言 。 顗喜饮酒 , 致醉而出 。 导犹在门 , 又呼顗 。 顗不与言 , 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 , 取金印如斗大系肘 。 "既出 , 又上表明导 , 言甚切至 。 导不知救己 , 而甚衔之 。 《晋书·列传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