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普洱茶行业“水很深”?

一个茶商一套话术 , 一个品牌一段故事 , 一个山头一群拥趸 , 一个茶仓一堆“股东”……以噱头繁多的茶品为核心 , 构成了一个个普洱茶“价值孤岛”与“信息孤岛” 。
说一个行业“水很深” , 潜台词就是坑太多 , 小白们踩雷的几率非常高 。 同时也意味着 , 这个行业潜规则的作用已超越显规则 。
如果单纯从局外人的角度看待普洱茶行业 , 大家看到或听到的往往是诸如“老茶很值钱”、“名山茶很贵”、“炒茶来钱很快”、“某某大师很权威”等等各种极端说辞 , 讲者眉飞色舞、如数家珍 , 听者云里雾里、莫测高深 , 横亘于供求双方之间的“信息鸿沟” , 普通人短时间内是难以逾越的 , 这正是“水深”的表现 。
为什么说普洱茶行业“水很深”?
文章图片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 , 供与求两侧均呈现高度“碎片化”状态 , 茶品的价格与价值坐标体系模糊不清:一个茶商一套话术 , 一个品牌一段故事 , 一个山头一群拥趸 , 一个茶仓一堆“股东”……以噱头繁多的茶品为核心 , 构成了一个个普洱茶“价值孤岛”与“信息孤岛” 。 孤岛与孤岛之间极难沟通 , 更难流通 , 这决定了普洱茶行业自始至终是一个极其封闭的碎片市场 。 没有人可以一家独大 , 也没有一个品牌可以左右整个市场 。 看上去 , 大家在各自的一亩三分地玩得风生水起 , 其实整个行业都不成气候 , 到处充斥着小农经济的气息 。
普洱茶行业“水深”的另一个外在表现是 , 生产成本不透明 , 终端价格弹性极大 , 一切从噱头出发 , 只要故事讲得好 , “好听就好茶” 。 所有这些 , 都令小白们无所适从 , 每个人眼见耳闻的只不过是行业的一个侧面 , 窥一斑而难知全豹 。 正如炒茶的鲜有懂得品饮 , 整天将“体感”、“茶气”挂在嘴边的 , 也多是连普洱茶制作工艺都没搞明白的“二把刀” 。
为什么说普洱茶行业“水很深”?
文章图片
与这个行业运作模式最接近的 , 莫过于翡翠玉器市场 。 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 , 标价100万的玉镯直接砍价到1折 , 卖家仍然有利可图 , 足见“水”有多深 , 坑有多大;同样地 , 成本几十元的一饼茶 , 可以人为炒作到数十万一饼 , 这忽悠工夫显然要比翡翠商高出太多段位了 。
吴伯凡最近在一次茶行业论坛上谈及 , 那些靠压榨小白牟取暴利的行业 , 永远都是做不大的 。
当然 , “压榨”的前提在于信息不对称 , 在于潜规则大行其道 。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 , 普洱茶炒作圈子就是不折不扣的“老鼠会” , 古董茶拍卖就是明目张胆的洗钱游戏 , 斗茶、评奖很难避免“暗箱操作” , 年份茶流通如同见不得光的黑市交易 , 线下零售更像是“来一个宰一个”的孙二娘黑店……细数一番 , 上述究竟有哪一条是靠显规则来运行?这个行业的“水”能不深吗?
接触过一些在普洱茶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成功”人士 , 这些人的共性是对营利的方式或手段讳莫如深 , 尤其对同行倍加提防 , 只因这个行业有着太多不可告人的秘密 。 水深好养鱼 , 于是也就有了形形色色的“大师”、“大咖”、伪作家 , 却唯独稀缺“茶人” 。 茶会论坛 , 争名逐利 , 作势摆谱 , 个个都是极其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 他们共同的诉求便是联手蹚浑水 , 组团骗小白 , 比起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却更恶十分 。
为什么说普洱茶行业“水很深”?
文章图片
为什么说普洱茶行业“水很深”?】对于局外人或小白们来说 , 普洱茶的“水深”并不可怕 , 唯一可怕的是轻信“权威” , 盲目崇拜那些台上讲话的 。 定力不足 , 见识浅陋 , 最容易被带进沟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