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4分钟确诊抑郁症,花了我2000大洋”丨深度( 二 )


“我的精神科医生真的太忙了 , 我都去问诊两三次了 , 他还是没认出我 。 ”回忆起3年前初次在精神科挂号的经历 , 她感到备受打击 。
就诊时间太短、交流内容简单、一上来就开一连串的检查单 , 这些经历把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前去就诊的患者“推开” 。 / 电影《薇罗妮卡决定去死》
对精神科医生“疗愈心灵”的期待 , 与现实中“问诊仓促”“检查费用贵”的落差 , 让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寻求帮助的抑郁症患者感到困惑 。 在初次问诊之后 , 不少抑郁症患者感觉自己被抛到了更茫然的大海之中 。
近年来 , 媒体关于抑郁症的科普越来越多 , 大众对抑郁症早已不再陌生 。 然而 , 从“何为抑郁症”到“抑郁症该如何诊疗之间” , 仍存在一段不小的鸿沟和偏见 。
破除这段鸿沟 , 是抑郁症患者抵达希望的一小步 , 也是治疗中极其重要的一大步 。
“精神科医生 , 问诊4分钟”
——精神科医生 , 一天要看人?
“突然之间 , 我跟不上社会节奏了 。 ”
2018年春天 , 在广州读研二的雨轩开始感到情绪持续低落 , 学习、工作动力急剧下降 。
【抑郁症|“4分钟确诊抑郁症,花了我2000大洋”丨深度】当时 , 雨轩在某出版社做兼职编辑 , 其中的一项任务是帮作者改书稿 。 但不知从哪一天起 , 她感到以往的日常工作变成了一座沉重的大山 , 超出了她的能力 。
打开word文档 , 数十万字没有生命 , 它们只是一个个排列的字符 , 形成一座迷宫 。 上下反复滑动之后 , 雨轩无法进入这座“迷宫” 。 最终 , 书稿拖延了大半年也没能交上去 。
在学校 , 她开始频繁迟到 , 永远不能按时出现在老师的课堂;书桌上方的小床成了她唯一安全的港湾 , 她成了“下床”困难户 , 如果费了很大的力气移动到椅子上 , 她又会发现自己被座椅“封印” 。
“只想每天躺在床上 , 什么都不想做 。 ”是抑郁症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之一 , 也是他们最黑暗的时期 。 / 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她也会想方设法避开所有的社交活动 。 临近毕业 , 雨轩需要和同班同学一起做毕业照采集 , 但走到学校礼堂附近 , 她想到礼堂里13个等待她的同学 , 一阵恐慌爬上身来 , 雨轩决定转身离开 。
“我的灵魂它在飘走 , 我的身体留在原地 。 我已经无法控制我自己的行为了 。 ”最后 , 雨轩因为无法开始自己的毕业论文 , 申请了延毕 。
“周围人都问我你是不是太完美主义了 , 所以压力太大 , 什么都不愿意开始?”但雨轩知道 , 她从前不是这样的 。
一年之后 , 雨轩的导师发现了她的反常状态 , 在给她推荐了一位精神科专家之后 , 雨轩才开始寻求外界帮助 。
抑郁症如同一张网 , 把外面的世界隔绝 , 而能否跨越阻隔 , 主动去精神科医院求医 , 是件困难的事情 。/ 电影《超脱》
第一次问诊让她十分沮丧 , 因为医生太“火爆”了 。 由于门诊挂不到号 , 雨轩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在住院部找到了这位医生 , 即使这样 , 还是有一大群患者在住院部排队等他 , 如同粉丝们在等见一位明星 。
半小时的等待后 , 雨轩迎来了两三句话的问诊 , 随后对方让她做抑郁自评量表、拿药 。 两三次之后 , 这位专家仍旧不认识她 。 尽管她并不抱有“特殊关照”的期待 , 但还是难免怀疑 , 这样的医生 , 能治好我吗?
精神科医生冷漠、机械、高效但不近人情——在很多初次前往精神科就诊的抑郁症患者看来 , 精神科医生和他们想象中的亲切模样大相径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