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4分钟确诊抑郁症,花了我2000大洋”丨深度( 四 )


近年来 , 我国的精神心理健康领域逐渐受到重视 , 国家也颁布了硬性规定:公立三甲医院必须设置精神科室 。 但医院的一线精神科工作人员仍旧面临种种困境 。
不少医院领导担心:精神科搞大了 , 会让医院满是“精神病人”;不搞呢 , 又达不到上面的政策要求 。 所以精神科的研究、发展往往很难得到院方的支持 , 精神科医生时常需要“单打独斗” 。
“想要 , 又不想要太多”反映了精神科在医院的尴尬位置 。
这个医生群体因工作压力、收入等问题 , 几乎在医卫领域里处境最艰难 。 / @河南省医
但真正让精神科举步维艰的 , 还是精神科的“贫穷”属性——不能与大型设备挂靠收费、低住院率 , 再加上近年来医院药物零加成、“以药养医”的收入被阻断 , 于是 , 精神科成了综合医院里“不赚钱 , 倒贴钱”的科室 。
这样的处境也影响了精神科医生的收入 。
问诊量巨大、收入较其他科室更低、病患满意程度不高 , 都将精神科医生的精力掏空 。 最终 , 他们成了抑郁症患者口中的“高冷群体” 。
“心理医生” , 是个伪概念
——看抑郁症 , 应该挂科的号?
除了精神科医生承受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以外 , 还有一个让抑郁症患者感到落差的关键原因在于:大众经常混淆“精神科医生”与“心理咨询”的差别 。
一些抑郁症患者期待的“倾听”其实是心理咨询师的义务 , 而精神科医生使用的则是药物和物理治疗手段 。
尽管近几年围绕抑郁症的报道越来越多 , 抑郁症科普甚至出现了“泛滥之势” , 但回归一个最核心、最朴素的问题 , 大家可能仍旧感到迷茫——如果怀疑自己得抑郁症了 , 到底是挂精神科还是挂心理科?
这个问题看上去关乎抑郁症的本质:抑郁症到底是生理疾病还是心理疾病?因为在很多人的理解中 , 生理疾病对应精神科 , 而心理疾病则指向“心理科” 。
日剧《丈夫得了抑郁症》中 , 男主髙崎处在长期的抑郁状态中无法摆脱 , 以至于有自杀的企图 。 在医院心理科 , 髙崎被确诊为忧郁症(抑郁症) 。 / 《丈夫得了抑郁症》截图
但事实是 , 在这个问题里 , 我们混淆了多个概念 。
首先 , 公立医院的心理科和精神科往往是一回事 , 只是叫法不同 。 刘医生强调 , 我国公立医院的精神科和心理科之间有很大的重叠 , 医生也是同一拨人 。 之所以一些医院会将精神科命名为“心理科”或“身心科” , 是因为目前仍有不少国人难以“正视”精神疾病 , 而“心理科”这个称谓听上去会更温和一些 。
那么大众口中所说的“心理医生”是谁?他们在哪?
实际上 , “心理医生”是一个伪概念 。 刘医生解释:“心理医生更像一个文学艺术词汇 , 并不存在于我国的医疗行业 。 ”
我们所说的“心理医生” , 其实指的是“心理咨询师”(Counselor)或“心理治疗师”(Psychotherapist) 。 而这两者又有本质上的差别 。
我们所说的“心理医生” , 其实指的是“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 。
我国的《精神卫生法》规定 , 心理咨询师既不具有抑郁症诊断权 , 也没有处方权 , 无需医学背景 , 因此也称不上“医生”;心理治疗师虽然没有处方权和诊断权 , 但必须出身临床医学专业或心理学专业 , 用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钟杰的话来说 , 心理治疗师属于卫生系统的“技师” , 和放射科技师很像 。
心理咨询师大多在私人的心理咨询工作室接诊 , 收费300元到数千元一小时;而心理治疗师多在公立医院工作 , 每小时几十元到两百元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