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星捧月到大厂退货,明星靶点“SHP2”这一年

身处创新药研发最前端的大药厂 , 往往能最先感受到一个靶点的动向 , 然后基于自己的理解做出相应的抉择 。
可以说 , 在创新药研发路上 , 大药厂们的一举一动 , 如同风向标一般存在 。
当然 , 不同大药厂之间的选择不会完全一致 。 这不 , 在SHP2这一靶点上 , 百时美施贵宝和赛诺菲两家药企 , 做出了大相径庭的选择 。
今年5月 , 百时美施贵宝选择以9亿美元的总价引入BBP-398 , 正式宣告加入SHP2争夺战;
而12月份 , 赛诺菲在押注SHP2靶点四年后选择放手 , 归还当年重金买下的RMC-4630 。
一进一退之间 , 大药厂们看似矛盾的抉择背后 , 体现的是SHP2抑制剂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
在更多临床试验数据出炉之前 , SHP2抑制剂的未来究竟会驶向何方 , 谁也没有答案 。
/01/从不可成药靶点 , 到众星捧月
SHP2靶点的走红 , 经历了厚积薄发的过程 。
在癌细胞的活动过程中 , SHP2参与了Jak/STAT , PI3K/AKT , RAS/Raf/MAPK和PD-1/PD-L1等多条信号通路的调控 , 是细胞内致癌信号通路的重要枢纽 。
从众星捧月到大厂退货,明星靶点“SHP2”这一年
文章图片
癌症的发生 , 往往和SHP2所调控的信号通路被过度激活分不开关系 。 理论上来说 , 如果能够抑制SHP2的活性 , 将使得其无法再促进的肿瘤细胞存活和增殖 。
不过 , 创新药研发不是纸上谈兵 , 这些作用机制能够为成药性指明方向 , 但也仅仅只是指明方向而已 。
虽然早在1993年 , SHP2靶点就被发现 , 但围绕该靶点的药物研发 , 却一直没什么进展 。
原因在于 , SHP2是一种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 通常来说 , 磷酸酶催化域高度保守 , 催化位点抑制剂普遍缺乏选择性 , 使磷酸酶临床开发大大受限于毒性反应 。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 , 药物研发领域的的共识都是磷酸酶不可成药 , SHP2也不例外 。
好在 , 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 , 使得上述“共识”逐渐被打破 。 作用于蛋白磷酸酶催化域以外潜在位点逐渐被发现 , 使得靶向磷酸酶的成药变成一种可能 。
率先有可能敲开SHP2靶点大门的是诺华 。
2016年 , 诺华在顶级学术期刊《Natrue》上公布了首个SHP2变构抑制SHP099 , 改变了以往针对蛋白磷酸酶催化域的设计策略 , 为SHP2靶点的研发指明了方向 。
后来 , 诺华又在SHP099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结构优化 , 最终得到了全球进度第一的SHP2抑制剂TNO155 。
从众星捧月到大厂退货,明星靶点“SHP2”这一年
文章图片
当然 , 这并不意味着SHP2抑制剂的未来就此打开 。
虽然成药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 但SHP2抑制剂的研发仍然不顺利 , 在临床试验中 , SHP2抑制剂单药的效果并不理想 。
在2021年ASCO年会上 , 诺华公布报告了TNO155在成年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一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 。
结果显示 , 截至2021年2月8日 , 在入组的125名患者中 , 客观缓解率为0% , 更是有94%的患者因为疾病进展、不良反应、死亡而停止了治疗 。
不过 , 诺华并没有因此放弃TNO155 。 因为 , SHP2是多个信号通路的调控枢纽 , 理论上来说 , SHP2抑制剂与多个靶点的联合用药都会发挥更好效果 。
在SHP2靶向药设计之初 , 联合用药就已经成为了诺华考虑的重点 。 因此 , 诺华的TNO155与MEK抑制剂、ERK抑制剂、EGFR抑制剂以及KRAS-G12C抑制剂都开展了组合疗法的临床试验 。
总的来说 , 虽然SHP2抑制剂单药效果不佳 , 但联合疗法依然大有可为 , 这也是其备受追捧的原因 。
/02/赛诺菲退货 , 变局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