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冬季日照时间短,易出现季节性情绪失调?“冬季抑郁”如何调整?

来源:双鸭山科研小黑屋
随着年龄增长,人们逐渐体会到日益增长的睡眠时长质量需要与落后的工作效率之间的矛盾,并常自我调侃道:“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这么看来,睡眠需要似乎不会随着季节变化发生明显改变——都是那么欲求不满。
但情绪则不然,自古以来,写在冬天的诗词许多都带有很深的“寒”、“冷”之意象,什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无论是写景状物或是托物言志总给人“凛冽”、“孤寂”、“萧瑟”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冬天白昼变短,黑夜显得绵长,文艺的古人们都格外“emo”(emo:网络用语,指一些负面情绪)了。

vit冬季日照时间短,易出现季节性情绪失调?“冬季抑郁”如何调整?
文章插图
其实,情绪变化真的与季节相关,随着一波波寒潮来袭,冬天悄然将至,小编也偶尔感觉到,似乎更容易低落、困倦,提不起精神,不禁暗暗担心,该不会是冬季抑郁了吧?
冬季意味着日照时间缩短,夜晚增长,这种自然节律的变化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引起季节性情绪失调(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也有种说法叫“冬季抑郁(winter blues)”,一般表现为在冬季或秋末开始出现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疲劳等症状,持续到春天时症状即消失。

vit冬季日照时间短,易出现季节性情绪失调?“冬季抑郁”如何调整?
文章插图
季节变化引起情绪波动属于正常现象,但也分轻中重度,并非都能达到季节性情绪失调(SAD)标准。SAD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抑郁症中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周期性的季节模式,在北方地区更多见,症状每年持续4-5个月,并有特定的诊断标准:
其中症状上可以有:

  • 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感觉到情绪低落
  • 对原本喜欢是事物失去兴趣
  • 食欲猛增,尤其是渴望碳水化合物,体重增加
  • 过度睡眠
  • 时而迟钝,时而烦躁易激惹
  • 无力感,手脚沉重
  • 无希望感与价值感
  • 难以集中注意力
  • 频繁有死亡和自杀的想法
  • 逃避社交
除此之外还需满足发生时间在特定的季节(如冬季),且症状出现过两年以上。
想必小编是肯定达不到诊断标准的,但季节变化对于情绪的影响客观存在,它促成SAD的发生,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冬天“emo”的人确实变多了。科学家们还未能完全阐明季节性情绪失调症的原因,目前只有部分研究与猜想,它可以是由遗传-环境多种因素组合造成的结果。
研究者们发现SAD患者的大脑中调节情绪相关的5-羟色胺神经递质活性降低,却分泌了更多的褪黑素——一种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和生理节律的关键激素,这会导致正常的昼夜节律被打乱,以至于他们适应不了季节性的昼夜长度改变,进而影响到睡眠、情绪和行为。
也有人认为太阳光照可参与维持正常的5-羟色胺活性,光照时间缩短引起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进而影响到精神心理状态,一个客观的佐证是北欧极地地区如芬兰、格陵兰岛的自杀率偏高。
vit冬季日照时间短,易出现季节性情绪失调?“冬季抑郁”如何调整?】另外,维生素D的缺乏会加重这些问题,因为vitamin D被认为能增强5-羟色胺的活性,而它除了源自食物摄取,就靠机体皮肤在太阳光照下的合成。当冬天光照时间缩短,vitamin D水平下降,就更加影响5-羟色胺的活性了。
冬季万物凋零、萧瑟的场景也容易给人消极的心理暗示,在瑟瑟发抖的冬天,人们更不愿意出门,减少了社交频率,自然也缺乏运动量,这都容易使人陷入低落的情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