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调查报道|那些“突然出现”的家庭医生,究竟可以做什么( 三 )


“上午我们刚来的药 , 基本两个多小时 , 四五件药就没了 。 ”一位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社区医生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 , 社区医院药房的感冒退烧类药品供给紧张 , “我们一直在进药 , 但是很多药都来不了 。 有上级统一分配问题 , 不是说要多少就能给多少 。 有时候进了药不一定会给 , 有时候是配送不过来 。 ”
12月26日 , 北京市通州区卫健委的一名工作人员向《第一财经》YiMagazine证实 , 目前辉瑞新冠特效药Paxlovid“以较小单位的形式拆分” , 被送至通州区各社区医院 , 有需要的居民可自行前往附近社区医院了解情况 。 同日 , 北京市西城区和丰台区的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表示 , 之前都已提交过对Paxlovid的采购申请 , 但目前没有收到配送信息 。



由于药物短缺 , 加上社区医院本身已成为感染的高危地区 , 医生们表示 , 他们在接到购药问询电话都会建议症状不严重的患者不要擅自来到医院 , “来开药之前 , 先打个电话 , 确认一下当天有没有药” 。 遇到医院实在没药的情况 , 他们只能告知患者“如果症状不严重 , 可以自己处理一下 , 比如多喝点水 , 适当休息 , 或者补充一些维生素C” 。
从医生角度 , 他们感知的是 , 基层医疗体系对于现阶段新冠感染患者的救治作用仍然比较有限 。 一位上海市浦东区社区医院病房部主任表示 , 目前通过家庭医生咨询的主要还是对药品的需求 , 包括对药物的推荐 。 但是 , 出于诊疗规范 , 医生并不能推荐带药品品牌的药品 , 只能推荐药品的化学名 , 导致有时候病人电话咨询完 , 也无法明确知道自己到底该在药店或网上购买什么药 。

“家庭医生”在中国的进化

王新是北京市西城区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副主任 。 在她心中有一套关于家庭医生诊疗的“理想样板” 。
“和专科医生相比 , 家庭医生的一个很大优势 , 就是我们对患者比较熟悉 。 不仅熟悉他的健康状况 , 还熟悉他的家庭情况、社区情况 , 所以能够给他提供一个更全面的医疗建议 。 ”王新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 。
但是 , 家庭医生制度的建设——从签约到建档 , 从及时就诊到长期健康监测 , 从医护人材储备到激励机制的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 而谈到一个国家的整体分级诊疗体系 , 也不是单纯的诊疗秩序的理顺 , 而是对整个医疗和医药服务体系的完善和重构 。 分级不仅仅是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分层 , 真正的关键点 , 在于全科和专科资源的有序衔接和融合 。



追溯家庭医生这种服务模式的发展历程 , 最早出现在1960年代的欧美地区 。 同时代 , 存在于中国乡镇村一级的“赤脚医生” , 被视为国内家庭医生的早期雏形 。 无论是欧美国家推广的家庭医生 , 还是中国的“赤脚医生” , 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是“全科医生” 。
与专科医生不同 , 全科医生需经过全科专门医学训练 , 而他们的门诊所要处理的是人们的常见病、慢性病以及一般急症 , 并且需要协调病人转诊 , 以及负责社区人群做周期性健康检查等服务 。
2009年开启的“新医改” , 明确提出了“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 同年 , 深圳率先公布了借鉴欧美国家经验的“家庭医生责任制项目” , 鼓励市民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合同” 。 由于相关诊疗流程和服务内容不够明确 , 而社区公立医疗机构普遍存在医生资源缺乏且职责和配套激励机制没有跟上的情况 , 签约推进并不顺利——多年来 , 社区诊疗机构的主动推广意愿不强 , 而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