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余宏杰团队:自然免疫无法有效预防Omicron,及时接种疫苗很有必要

复旦大学余宏杰团队:自然免疫无法有效预防Omicron,及时接种疫苗很有必要
文章图片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COVID-19是由SARS-CoV-2感染所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 部分COVID-19患者会出现发烧、咳嗽和头痛等症状 , 但也有很多患者可能一直没有明显症状 , 这些无症状患者占比较大 , 而且不易发现 。
从2020年初大流行至今 , SARS-CoV-2已经产生了许多突变株 , 包括被WHO特别关注的Alpha、Beta、Gamma、Delta , 以及Omicron 。 2022年1月开始 , Omicron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株 。 2022年6月开始 , Omicron亚型BA.4、BA.5开始崛起 , 现阶段BA.5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流行株 。
现有研究数据显示 , 相比原始毒株 , Omicron中基因组有60多个替换/缺失/插入突变 , 其中15个突变位于受体结合域(RBD) , 这些突变使Omicron的传播性增强 , 免疫逃逸能力增强 。
一个人在感染SARS-CoV-2后 , 会迅速产生中和抗体 , 通过干扰病毒与细胞的ACE2受体的结合 , 阻止病毒入侵细胞 。 因此 , 感染后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其不被再次感染 。 换句话说 , 中和抗体是免疫保护的关键因素 。
然而 , 中和抗体水平可能受到年龄和感染后临床严重程度的影响 , 而且 , 中和抗体水平会随时间下降 , 其保护作用也会随之减弱 。 当中和抗体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 , 就可能再次感染 。 为了保持有效的中和抗体水平 , 接种疫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 对一般人群来说 , 建议接种第三针甚至第四针加强针 。
但对于曾经感染过SARS-CoV-2的人来说 , 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制定了明确的疫苗接种策略 , 而且这些策略有较大差异 。 例如 , 中国建议患者在感染6个月后接种一剂疫苗 , 而美国建议在感染后3个月后接种下一剂疫苗 。
对于感染后恢复的患者 , 何时以及如何接种疫苗的问题亟待解决 , 这就需要对自然感染后的抗体动力学和免疫保护进行研究 。
近日 ,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余宏杰团队在预印本medRxiv上发表了题为:Long-termneutralizingantibodydynamicsagainstSARS-CoV-2insymptomaticandasymptomaticinfection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的研究论文 。
该研究系统性收集了自然感染SARS-CoV-2的人群的中和抗体的随时间动态变化数据 , 包括有症状感染者和无症状感染者 , 提供了自然感染诱导的SARS-CoV-2原始株中和抗体动态全面图谱 , 并比较了原始株和突变株的动态变化规律 , 证明了自然感染提供的对奥密克戎BA.5亚型的保护概率有限(不足50%) , 无论是有症状感染者还是无症状感染者 , 都需要及时接种疫苗 。
复旦大学余宏杰团队:自然免疫无法有效预防Omicron,及时接种疫苗很有必要
文章图片
目前 , 定量、全面总结COVID-19恢复期或无症状感染者的中和抗体水平的长期动态的文献较少 , 无论是针对原始株还是其他突变株 。
研究团队系统检索了PubMed、Embase、WebofScience和EuropePMC上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2日期间发表研究论文 , 共确定了4550篇研究论文 , 其中1966篇为同行评议论文 , 2584篇发表在预印本上 。 在筛选标题、摘要和全文后 , 纳入了50项有评估自然感染史的患者中和抗体的研究 , 共包含2726名个体和5783个样本 。 研究团队还使用改良的标准化评分系统评估这些研究的质量 , 50项研究中有18项被评为A级 , 30项被评为B级 , 2项被评为C级 , A级和B级的48项研究(包含2726人 , 5670个样本)纳入最终分析 。 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了这48项研究的中和抗体的动态模式 , 探讨了影响抗体水平的潜在因素 。
在这48项研究中 , 感染原始株的比例最多(47项研究 , 5670个样本中的5546个) , 其次是感染Alpha(2项研究 , 5670个样本中110个)和感染Omicron亚型BA.2(1项研究 , 5670个样本中的14个) 。 活病毒中和试验最为常见(48项研究中有27项) , 其次是慢病毒载体假病毒中和试验(48项研究中有15项)和vsv载体假病毒中和试验(48项研究中有6项) 。 这些研究中的大多数感染者是有症状的(92.2%) , 无症状比例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