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医急诊新模式,培育现代急诊人!——贵医附院急诊医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二 )


贵医急诊新模式,培育现代急诊人!——贵医附院急诊医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图片
图2.抢救室赵九艳医生开展床旁超声救治大量心包积液患者
三.贵州急诊医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贵州急诊模式始于贵医附院急诊医学科 。 急诊作为一个医院中任务最为紧急、最为繁重的科室,急诊科室如何高效运行,极大提高对于病人的救治率一直是一个难题 。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时任领导班子经过充分调研,决定组建独立运转的急诊学科,把危急重症患者集中救治,从传统学科抽调年轻力壮愿意吃苦奉献的医生组建急诊学科 。 在人力以及物资还相对匮乏的年代,几个年轻医生带着刚刚走出校园的几个医学生临危受命,他们怀揣着着满腔滚烫的热血,带着拓荒人的无畏精神,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探索急诊医学的艰辛历程 。
在这几个年轻人中,有来自神经外科的安怀略、罗开俭,有来自普通外科的李昆、来自神经内科的伍国锋、来自呼吸内科的梁显泉以及来自骨外科的邓进等 。 面对组建急诊医学科的任务,初出茅庐的他们勇敢前行、并肩作战,不知熬过了多少个夜晚在灯下通宵奋战;不知多少次面对生命的考验,拼尽毕生所学只为病人安危,纵然身心疲惫,也没有半点退缩的念头 。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本着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初心,他们与时俱进不辱使命,在实战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并总结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为贵医急诊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在贵医急诊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学校领导暨医院领导大力支持下,贵州医科大学急诊医学教研室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并建立急诊病房、配备稳定的医师队伍 。 设立有急诊内科、急诊外科、院前急救及急诊神经科4个医疗教学组,负责相关学科的医疗教学工作,并于同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学生,每期40余人 。 崭新的急诊医学本科专业应运而生,贵医急诊医学模式得到了延续与发展 。
紧接着,“贵州省紧急救援中心”经贵州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在贵医附院“96999急救中心”的基础上正式成立 。 其主要负责指挥、协调和调度全省急救医疗资源,开展全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和跨省支援,并在平时开展急诊急救工作,并开展各种层次的教学、培训工作,为全省各级医院培养急诊急救人才 。
贵医附院急诊大楼于2008年落成投入使用,并参照国内外经验,以建成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生命绿色通道”为重点,由多个单元构成,能对各类急诊、危重症、多发伤、复合伤进行快速高质的处理,其急诊规模暨处置能力处于国内前列,受到国内同行的极大关注,成为我国独立云转型急诊发展模式的典型范例 。
现如今,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有着十分明确的学科定位:一个急救大平台、两条生命主线以及两个学科特色 。 急救大平台就是集抢救室、EICU为一体的危重症救治平台;两条主线主要指以危重症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为主线、以严重多发伤院前院内为一体化救治为主线,两个特色为以创伤急诊为特色、以神经急诊为特色 。
独立运转型的急诊模式稳定了医护队伍、提高了救治能力、提升了学术水平,医生有了归属感、成就感、专业感,这迅速促进了急诊医学学科的发展,专科声誉在西南地区位居第五,科技量值进入全国100强,并成立了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急诊人的足迹踏遍贵州的山山水水 。 目前贵医附院急诊医学科也成长为具有医师护士405人、救护车20台、开放床位300余张的临床学科,除了抢救室、观察室、EICU外,有创伤外科3个病房、急诊内科2个病房、急诊神经科1个病房 。 急诊医学科被医院科研部门定义为高原学科,并且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创伤外科医师培训示范基地、危险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快速救治通道五星级示范中心 。 贵医急诊模式概括为:院前院内一体化管理、急诊急救一条龙服务、综合急诊一站式诊疗 。 因为急诊楼内除了抢救室、观察室、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病房外,还设立有急诊手术室、急诊影像、急诊药房、急诊检验、急诊超声、急诊导管室等辅助单元,形成急诊急救功能完整的闭合系统,危急重症的救治均可在急诊楼内完成,大幅度缩短了救治流程、减少了救治环节,赢得了宝贵时间,提高了救治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