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医急诊新模式,培育现代急诊人!——贵医附院急诊医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三 )


贵医急诊新模式,培育现代急诊人!——贵医附院急诊医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图片
图3.急诊ICU医护开展ECMO技术(胡晓纯、房东海、任文兵)
近来10年,贵医附院急诊医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包括地区基金、青年基金暨面上项目)、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包括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发表SCI论文70余篇,覆盖JCR分区的1-4区,单篇影响因子10.407分;培养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0余名,培养了省管专家、政府津贴专家2人,培养了贵州省高层次人才“千层次”人选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培养了博士生导师9人,急诊医学的学科带头人获得“贵州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
这些成绩的取得,极大地鼓舞了贵州急诊人,以贵医附院急诊、遵医附院急诊、省人民医院急诊为代表的贵州急诊模式已然形成,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遵义市人民医院急诊、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急诊、黔西市人民医院急诊(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织金县人民医院急诊等,均按照贵医急诊模式进行建设,并取得可喜成绩 。
贵医急诊新模式,培育现代急诊人!——贵医附院急诊医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图片
图4.贵州省水城山体滑坡紧急救援(邓进主任、夏飞主任)
归纳贵州急诊模式的特点:“一站式”急诊服务是核心内容(急诊、急救、监护、手术、住院一体化),贵医附院急诊危重疾病患者基本都可在急诊楼内完成救治;固定而专业化的医生队伍暨急诊专用病房是重要支撑条件,这样才能大幅度缩短救治流程、减少救治环节,让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专业化的救治,从而提高医疗水平 。 现代急诊人则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是学术型医生,诊疗活动中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临床上掌握现代技术治病救人,学术上把握世界前沿不断创新 。
四.感悟感想
谈到学科建设,伍国锋教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始终坚持著名感染病学专家程明亮教授“一个人带动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带动一个学科”的观点,因此他一贯率先垂范,既挂帅又出征,每个危重患者他心中有数,有时会突然抽查值班医师问某个患者情况,每个研究生的论文他亲自修改至少3次才会定稿,每个医生的项目申请书他也亲自修改确认定稿后才提交 。 因此他组建的急诊神经科近年来取得可喜成绩,先后培养出任思颖、王丽琨、徐卡娅、史静、黄媛馨、穆琼、秦冠南、李颖慧、冯鲁乾等医学博士,在相关学科都是骨干力量 。
贵医急诊新模式,培育现代急诊人!——贵医附院急诊医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图片
图5.任思颖博士、毛远红医生开展立体定向微创技术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神经科始于2000年左右成立的神经急诊医疗组,当时急诊内科系统混合值班,2008年后神经急诊病房独立出来单独排班 。 在伍国锋教授的带领下,到2015年发展为独立编制的急诊神经科,拥有医师20余人、护士30余人,形成特色鲜明的神经急诊团队 。 医师队伍中医学博士5人、博士生导师3人、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4人;同时,在“选准一个病种、建好一个团队、突破一个要点、积累一批成果、培养一批人才”的理念下,伍国锋教授通过总结自己团队的成长经历,认为学科建设是科室发展的核心,要努力培养人才梯队,要不断开发新技术,要不断追求学术进步,这样的学科才有生命力 。 同时强调,临床学科的医疗组分得过细将严重局限医师的临床思维,进而影响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因此他所在的急诊神经科就分两个医疗组同时也只分两个课题组,组建临床医疗团队时则打破了传统的内科、外科界限,精心打造了一支理论坚实、技术精湛、术有专攻的医疗科研队伍 。
近年来,急诊神经科先后开展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脑穿刺活检术、颅内压传感器植入术、颅内压监护技术等;每月接诊患者1000余人,出入院患者60-80人,在颅内出血及癫痫急诊临床诊疗及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地区基金等7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伍国锋教授率领自己的团队建立了“颅内出血立体定向微创精准治疗体系”,获得2019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培养出业务骨干任思颖、王丽琨等,都是博士生导师,任思颖博士获2021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王丽琨博士获2018年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2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这在急诊医学界实属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