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医急诊新模式,培育现代急诊人!——贵医附院急诊医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文/李梅(顾问: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会长-于学忠、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前任主委陈玉国、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候任会长-赵晓东、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前任总干事周荣斌)
本文由贵州省紧急救援与重症医学人才基地项目资助
贵医急诊新模式,培育现代急诊人!——贵医附院急诊医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图片
图1.学科带头人伍国锋教授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急诊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位居内、外、妇、儿四大经典学科之后的新型综合性临床学科,其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关注,越来越受到医院重视 。 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急诊医学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临床学科之一 。
急诊医学科是实现和发展急诊医学事业的重要关键组成部分,该学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急诊医疗、护理质量以及急诊急救水平直接体现了医院的综合水平及文明程度,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 。
贵医急诊新模式,培育现代急诊人!——贵医附院急诊医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急诊医学科像所有医院的急诊学科一样,时刻面临着病人的生死安危,但传统急诊模式严重制约学科的发展,对于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极为不利 。 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贵医附院急诊学科经过接近20年的实践暨探索,打破了“中转站式、二传手式”的传统急诊模式,建立了适应现代急诊医学发展的“一站式救治”的新型急诊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救治效率、大幅度降低了医疗风险,走出了一条独具贵州特色的急诊医学发展之路 。
一.急诊医学发展概况
急诊医学是研究与处理急、危、重患者及伤员现场急救、途中监护救治、医院内救治及其组织管理的医学分支,该学科与内科学、外科学等经典学科既有交叉重叠暨密切的内在联系,又有自身的学科内涵暨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
急诊医学是一个由多种医学专业知识为基础、具有自身鲜明专业特点的医疗体系 。 从构成上看,急诊医学包括院前现场急救、快速转运、院内抢救、重症监护、紧急手术以及急诊医疗体系管理等部分;从诊治手段上看,急诊医学几乎囊括了对临床各科急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紧急处置的内容,但与临床各专科不同的是,急诊医学不再满足于临时性的局部的处理,而是更多的从急症病人全身情况的把握上,以挽救生命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致命性并发症为目标,实施及时、快速、有效的诊治 。 此外,急诊医学还与灾害医学、交通医学、老年医学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全科医学等具有密切关系,但是急诊医学不是全科医学,而是一个新兴的以挽救患者生命为目标的横跨多种医学专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以“先救命后治病”为原则 。
二.传统急诊模式的不足
我国急诊医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经历三十几年、几代急诊人的努力与奋斗,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危重症监护”的急诊医疗体系,科室规模与专业人员数量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 。 2009年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不仅从制度上规范了人员的准入、设备的配备及区域的布局,尤其强调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设,使急危重症序贯救治成为可能,但直至目前,很多医院的急诊模式依然是中转分诊式的,即值班医师只负责初步诊断,然后分流住院,至多短暂留院观察,与普通门诊没有本质区别,或者是门诊关闭期间的补充,没有发挥真正的救治危重患者的功能 。
传统急诊模式没有固定医师队伍、没有固定的急诊住院床位,只有几间简陋的诊室、临时观察室、清创室,医师岗位由不同学科轮流排班,缺乏对患者进行系统管理;接诊完毕就迅速分流到各相关学科住院 。 急危重患者分配到住院部不同疾病单元去住院,各学科物资、人员存在很大差异,全院医师护士均在忙碌,但又不能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最终结果是部分急危重患者得不到有效救治,急诊医师水平也得不到有效提高,医师队伍走马灯似的的换班,医疗队伍稳不住,学科发展受制约,急诊医疗水平、医疗质量当然受影响 。 因为急诊医师只发挥初诊、留观、分流作用,只要保证自己班上不出医疗差错就是最大的愿望,下班后休息2-3天再回岗位时又完全面对全新的患者,对患者的管理不系统,对病情的掌握当然也就不全面,医生接班就想着早点下班,被派遣到急诊轮转的医生都不情不愿,渴望早点混满轮转时间,因此个人发展也受到明显制约,探索新的急诊模式势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