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总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急诊量持续高位运行,危、急、重病人达50%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人员侯佳欣
“患者王阳(化名) , 年龄95岁 , 新冠阳性 , 基础病复杂 , 目前意识模糊 , 有倒气现象……”
12月26日下午3点 ,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内 , 正在上演一场生死救援 。 进入急诊后 , 王阳迅速被评定为急危重症患者 , 并在第一时间被推入抢救室 。
在朱海燕等人不懈的努力下 , 已经垂危的老人从生死线被拉了回来 。
12月28日 ,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主任朱海燕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人员采访时称 , 这样的救援每天都在发生 。 最近急诊量持续高位运行 , 每天就诊量从四五百增加到七八百 。 其中 , 危、急、重病人比例也有所增加 , 差不多已经达到50% 。 为了更好地确保救治工作 , 医院也派出了支援队伍支援急诊医学科 。
急诊量激增 , 危、急、重病人达50%
“所有的危、急、重症抢救都是从急诊开始的 , 如果我们救不活 , 后续治疗根本无从谈起 。 ”朱海燕称 , “送到我们这里的病人 , 情况基本上都比较危重 。 就像上面提到的这名患者 , 在来到我们这里之前 , 已经去了七家医院 , 都无法收治 。 我们不仅是在和生命打交道 , 更是在从阎王手上抢人 。 ”
由于急诊量的激增 , 急诊医学科的医护也在保持着高强度的运转 。 在综合急诊内 , 一名医生一个班次基本问诊量达到近200人次 。 朱海燕称 , “不夸张地说 , 别说吃饭、上厕所 , 可能就是抬个头的时间都没有 。 ”
在抢救室内 , 情况则更为紧张 。 在那里 , 时间都是以秒为单位计算的 。 据朱海燕介绍 , 目前 , 每天约有60名患者需要紧急救援 。 呼吸机辅助通气、气管插管、高级生命复苏、上ECMO……这些抢救过程是每名医护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 也是抢救室内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的故事 。
不过 , 朱海燕也提到 , 迎战感染峰值 , 急诊所承担的工作繁重 , 面对的危急情况较多 , 侧面也反映出现有的专科体系亟需进一步完善 。 一方面 , 人才缺口依旧明显 。 尽管医院已派出支援队伍 , 但在一线救治上仍然存在人手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 , 信息化、现代化发展迟缓 。 120急救中心与各院协调仍依赖电话、微信等方式 , 协调调度偶尔会出现滞后、拥堵等现象 , 希望未来能够大力发展急诊、急救事业 。
解放军总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急诊量持续高位运行,危、急、重病人达50%
文章图片
解放军总医院急诊医学科内 , 医护正在救治患者 。 受访者供图
提速 , 扩容 , 在救治中实现“不可能”
“不久前 , 我们的医护也都阳了 , 但是大家只要烧一退 , 情况有所缓解 , 就第一时间回到了岗位 。 ”朱海燕介绍 , 目前 , 急诊医学科168名医护均已返岗 。 此外 , 医院支援的救治力量也已到位 , 普外、心内、内分泌、消化、介入超声、麻醉等科室都有涉及 , 动态补充急诊力量 。
据悉 , 在解放军总医院和第一医学中心党委的全力支持下 , 从各医学部和科室抽调医生、护士进行加强 , 开辟了老南楼发热留观区、中医院急诊病房以及急诊ICU , 大幅增加床位数量 。 除此之外 , 医院也在抓紧进行医疗物资的储备 , 重点备好呼吸机、ECMO等急救仪器 , 做好迎战重症高峰的准备 。
“在专科收容上 , 我们保证急诊优先 , 急诊分流 , 在急诊患者的收容过程中 , 保证了这个急诊的危重症患者能够第一时间收容住院 。 ”
据朱海燕介绍 , 目前 , 急诊医学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红、黄、绿“三区” , 确保及时救治 。 红区病人为急危重症患者 , 通常会在送入医院后的第一时间展开抢救;黄区病人为次急危重症患者 , 等候时间通常在30分钟左右;绿区病人为非急症病人 , 等候时间通常在3小时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