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新冠如何突变的人

预测新冠如何突变的人
文章图片
当下 , 奥密克戎正在流行 , 我们在经历病毒离每个人最近的时刻 。
奥密克戎究竟是什么?它如何演变而来 , 有怎样的特性 , 有怎样的变异规律?人类对这个病毒的认识到了哪个阶段?而它又要走向何处?以一种科学的视角 , 了解这个病毒的方方面面 , 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应对疫情 。
曹云龙是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副研究员、北京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 。 曹云龙原本致力于单细胞基因组学的研究 , 2019年底 , 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回国时 , 因为新冠疫情到来 , 遂而转向病毒的研究 。 三年来 , 他探究新冠病毒的免疫应答 , 也研究相关的抗体药物与疫苗 。
2020年 , 新冠病毒流行期间 , 曹云龙与团队发现了DXP-593、DXP-604两个具有不重叠表位的抗体 , 并进行体外合成 , 作为「抗体鸡尾酒疗法」 。 但奥密克戎病毒太「狡猾」 , 免疫逃逸能力极强 , 这两个单抗药物已经同时被显著逃逸 。 这让整个团队很懊恼 , 也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 这两年多来 , 他始终在问:「抗体药物的筛选是否有更好的办法?对病毒的理解如何还能更深入?是不是还有别的研究思路?」
今年 , 曹云龙基于自主构建的病毒突变预测模型 , 构建了一些「假病毒」 , 准确预测了BA.2.75与BA.5未来的进化趋势 。 今年10月 , BQ.1.1毒株在尼日利亚被发现并开始大流行 , 一个月后 , CH.1.1变异毒株(目前中国香港主要流行株)也被发现 , 而这两支毒株 , 早在今年7月 , 已经出现在曹云龙的预测名单里 , 与他构建的假病毒的序列高度一致 。 《Nature》杂志因此将曹云龙评选为年度十大人物 , 称他为「COVIDpredictor(新冠预测者)」 , 称赞他的工作使得我们能跟上病毒进化的脚步 。
近日 , 围绕奥密克戎的相关问题和最新研究 , 我们专访了曹云龙 。 这个年仅31岁的科学家很少直接给出「是」或是「否」的答案 , 而是会在每一个结论前加许多限定性条件 。 如果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 , 他也会诚恳地说 , 「你要允许科学家也有『不知道』」 , 而科研 , 就是在解决如此之多的「不知道」 。
以下是《人物》与曹云龙的对话:
文|冯颖星
编辑|楚明
图|视觉中国(除特殊标注外)
狡猾的奥密克戎
《人物》:从2019年12月最早认识新冠病毒 , 到现在广泛流行的奥密克戎 , 新冠病毒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异?到现在 , 奥密克戎又是什么 , 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曹云龙:新冠病毒的流行经历了从原始株-Alpha变异株-Delta变异株-Omicron变异株的过程 , 但在此期间出现的变异株远不止这些 , 这些只是WHO(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的值得关注的变异株(VOC) 。 以寥寥数语描述病毒的整个变异历程是不可能的 。
总而言之 , 新冠病毒携带的突变在不断累积 , 而奥密克戎这一高度突变的变异株据推测是在免疫缺陷人群中演化而来的 。 奥密克戎株内部也已经进化出诸多差异颇大的支系 , 最早出现的分支称作BA.1 , 如今在北京流行的BF.7的全称是BA.5.2.1.7 , 已经是奥密克戎进一步高度进化的产物 。 而目前国际上广泛流行的奥密克戎BQ.1.1的全称是BA.5.3.1.1.1.1.1.1 , 进化程度极高 。
《人物》:为什么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如此之快 , 会在短时间内造成感染率的急剧攀升?
曹云龙:与此前变异株相比 , 奥密克戎具有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 这也是它的「狡猾」之处 。 通常情况下 , 人体在接种疫苗和自然感染后会建立免疫屏障 , 如体液免疫中的抗体 , 当病毒再次入侵时可以快速将病毒清除 。 而病毒在这些中和抗体的压力下进化 , 逃逸能力强的自然有生存优势 , 这就表现为奥密克戎产生突变来逃逸人体建立的免疫屏障 , 导致中和抗体失效 , 出现突破感染和再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