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焦虑不是靠用药,也不是心结纾解就能好,而是做到这一关键点

这段时间 , 陆陆续续都有友友跟我说 , 用了很长一段时间药 , 状况还是很糟糕 , 每天被折磨得心如死灰 , 不知如何是好 。 也有友友说 , 心结纾解了 , 抑郁好转了 , 但自个却从极度自卑变成了傲慢自负 , 心肠变得磐石盘硬 , 活着都感觉不到人情味 , 不知咋样才能活得自洽 。
在对他们经历 , 尤其是原生家庭、早期创伤等情况了解后 , 更加印证我的一个思考:抑郁焦虑的彻底疗愈 , 并不能单纯靠药 , 也不是心结打开 , 或者完善自己的性格 , 就能好的 。 而是负性的情感体验和限制性信念 , 一天不清理干净 , 抑郁焦虑反反复复 , 时好时坏是必然的事 。
对于抑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一些心理学专家得出结论说 , 抑郁跟性格特征有直接的关系 , 还给之配上了抑郁质性格的称谓 。
抑郁质性格具体有哪些表现呢?容易敏感、多虑 , 爱钻牛尖角 , 对自身和外在的世界 , 偏向于看到负面的一面;行为孤僻 , 以自我为中心 , 容易情绪化 , 不太合群 , 缺乏安全感;过去完美主义 , 对自我过分严于律己等等 。
专家说正是因为这种性格 , 才会导致了过度的情绪积累和心理失衡 , 只有完善性格 , 才是治愈的根本 。
一些抑郁质的朋友听完 , 就刻意地去改变这种性格 , 结果东施效颦 , 改成四不像 , 自个内心拧巴得不行 , 与抑郁带来的难受不相上下 。
抑郁焦虑不是靠用药,也不是心结纾解就能好,而是做到这一关键点
文章图片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关键还是“根”没摸到 , 因为如今某种性格的养成 , 主要取决于早年 , 尤其是童年的成长环境、经历和情感体验 。
所谓“三岁看小 , 七岁看大” , 大多缺陷性的性格 , 都是因为早年经历过原生家庭和他人的创伤 , 那些负性的情感体验无法化解 , 一直潜藏在潜意识里 , 在时空和经验交错相织中 , 逐渐塑造了一个人的限制性信念系统 , 从而也发展出缺陷性的性格 。
一个人的信念 , 其实并不单单是养成了一个人的性格 , 还对情绪和情感体验 , 是负性还是正性 , 具有决定性作用 。
心理学有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 创始人埃利斯认为 , 正是由于人们常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 , 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 。 如果这些不合理的情绪 , 存在久而久之 , 还会引发情绪障碍 , 如抑郁和焦虑、社恐等 。
A是指(activatingevent)激发事件 , B(belief)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 , C(consequence)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 。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 , C并非由于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 , 而是由于人们对于事件具有偏见性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错误信念B , 所直接引起的 。 这些错误信念也被称为限制性信念 。
同样的事情前因A , 为何会产生事情的后果C1、C2、C3等等 , 原因就是B的问题 , 不同的人的理念和评价与解释不同(B1、B2) , 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 。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对比现象 , 同样抑郁质性格的人 , 为什么也会有很大部分人并没有得抑郁 , 其实根源都在于信念 。
抑郁焦虑不是靠用药,也不是心结纾解就能好,而是做到这一关键点
文章图片
再仔细研究凡是抑郁的人 , 无论是抑郁质性格 , 还是微笑型抑郁 , 都会发现 , 我们都会有以下3种限制性信念 。
第一 , 这是糟糕至极的结果 。
只要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 , 或者一次他人的打击 , 我们认为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 。
例如“老师说我嗓子是鸭子嗓 , 我说话所有人都会笑我 。 ”“如果我没考上大学 , 一切都完了 。 ”“如果我没当个小领导 , 就不会有前途了 。 ”“别人都很好 , 所有的错都是我造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