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果壳图 | Pixabay很多人都有过久坐之后突然站起来|突然起身会晕一下?这两个动作可以轻松缓解( 二 )


付诸实践
研究人员提出的两种方法在理论上都说得通 , 那它们对缓和IOH的实际效果又如何呢?
24名平均年龄32岁的女性参与了一项实验 , 她们都是严重的IOH患者 , 曾有过站起来后立即晕倒的经历 。 每个参与者都进行了3次从坐到站的实验 。 首先进行没有任何干预的对照组 , 而后按照随机顺序进行分别使用“预激活”和“绷紧”两种方法干预的实验组 。
期间 , 研究者持续记录了她们的心电图和血压 , 并由此计算其他血流动力学数据 。 在每次站立后 , 参与者也立即记录了自己感受到的症状 , 包括精神恍惚、视力模糊、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发抖、胸部不适、头痛、头昏、恶心9类 , 并通过量表进行打分 。
结果显示 , 与对照组相比 , 采用“预激活”和“绷紧”两种干预方法 , 都显著减小了起立后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1/3×收缩压+2/3×舒张压)的下降幅度 , IOH的不适症状也得到了显著减轻 。
本文转自:果壳图 | Pixabay很多人都有过久坐之后突然站起来|突然起身会晕一下?这两个动作可以轻松缓解
文章图片
控制组(蓝色)、“预激活”组(粉色)和“绷紧”组(紫色)在站立时的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mmHg) , 计算方法为:以坐姿期间最后30秒的平均动脉压平均值为基线 , 计算站姿期间最低的平均动脉压与基线的差值|原论文
两种原理
有趣的是 , “预激活”与“绷紧”两种方法对于平均动脉压和症状的改善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 但在具体的血流动力学数据上却有区别 , 表明这两种方法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减小血压下降幅度、缓解症状的目标的 。
平均动脉压约等于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入动脉的血量)与总外周阻力(血液在体循环中流动所遇到的阻力)的乘积 , 这三者基本可以分别对应刚才讲过的血压、血量、血管粗细的关系 。 研究者发现 , “预激活”法提高平均动脉压主要依靠提升心输出量 , 而“绷紧”法既提升心输出量 , 又提升总外周阻力 。
本文转自:果壳图 | Pixabay很多人都有过久坐之后突然站起来|突然起身会晕一下?这两个动作可以轻松缓解
文章图片
控制组(蓝色)、“预激活”组(粉色)和“绷紧”组(紫色)在基线(BSL , 指静坐10分钟的最后30秒)、干预期间(INTV)和起立后(Stand , 对应平均动脉压达到最低值的时刻)的血流动力学数值变化 。 图A为平均动脉压(MAP) , 图B为心率(HR) , 图C为每搏输出量(SV) , 图D为心输出量(CO) , 图E为总外周阻力(SVR)|原论文
“预激活”法起作用的原理 , 其实与研究者最初的设想不太一样 。 上文介绍过 , 研究人员假设“预激活”骨骼肌 , 可以减弱短暂的肌肉收缩带来的血管舒张的反射 。 但结果显示 , “预激活”组的总外周阻力的下降程度 , 与对照组是一样的 。 也就是说 , “预激活”法没能影响最终血管舒张的程度 , 而是通过提高心输出量来缓和起立时的血压下降的 。
相比之下 , “绷紧”组在站立时心输出量的提升不如“预激活”组高 , 但同时 , 或许是因为交叉站立时压迫到了腿部血管 , “绷紧”组总外周阻力的下降减小了 。 对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的两种效应叠加 , 刚好使“绷紧”法与“预激活”法对缓和平均动脉压下降的效果相似 。
论文发表的同时 , 有学者对这项研究进行了评论 , 认为这项研究为IOH患者提供了简单、有效的症状缓解方法 , 这些方法实施起来也不会让人感到尴尬 。 而且 , 考虑到“预激活”与“绷紧”两种动作起作用的机制不同 , 它们的效果或许是可以叠加的 。
研究者也认为可以通过进一步实验验证“预激活”与“绷紧”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效果 。 他们还表示 , 目前研究的参与者都是女性 , 未来的研究也应该包括男性参与者 , 以验证这些干预措施的效果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 值得一提的是 , 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更为复杂 , 这两种干预措施在老年人中是否有效 , 仍需进行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