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良药苦口, 你一定会想到它

一说起“良药苦口” , 大家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中药里“苦”的代表—黄连 。 民间和黄连有关的谚语俗语很多 , 其中大都离不开苦字 , 比如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半夜吃黄连—暗中叫苦”、“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等等 , 以至于黄连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苦了 。 黄连虽然极苦 , 但却是一味难得的良药 , 它能用自己的苦把病人身上的痛苦消除、降服 , 让人苦尽甘来 。
说到良药苦口, 你一定会想到它
文章图片
黄连名称的由来
黄连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 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 , 又名王连、支连 。 黄连名字的由来可从历代本草文献的记载中得知 。 明代《本草原始》中言:“其根如鹰鸡爪 , 连珠而色黄 , 故名黄连” 。 清代《本经疏证》中云:“黄连根株从延 , 蔓引相属 , 有数百株共一茎者 , 故名连” 。
黄连的药材来源
黄连以根茎入药 , 为我国临床常用药材 , 因其产地不同 , 黄连又可分为味连、雅连、云连 。 味连主产于重庆石柱等地 , 因其根茎分支形似鸡爪而得名鸡爪连;雅连主产于四川洪雅县及峨眉山等地 , 又称为三角叶连;云连主产于云南福贡、腾冲等地 , 腾冲云黄连又称为“光明连” 。 味连和雅连因产地同在四川地区又并称为川连 。
说到良药苦口, 你一定会想到它
文章图片
良药黄连的功效
黄连味虽苦 , 却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 , 其中记载:“味苦寒 , 主热气 , 目痛 , 眦伤 , 泣出 , 明目 , 肠澼 , 腹痛 , 下利 , 妇人阴中肿痛 。 久服 , 令人不忘 。 ”黄连功效主治范围广泛 , 上可疗眼目暴赤 , 下可止肠红下利 , 外可愈皮肤疮疡肿毒 , 内可调脏腑冷热 , 有单用之抑青丸直折火热 , 亦有合用之乌梅丸调和寒热虚实 , 皆不离本草对于其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的概述 。
黄连除了专治腹中绞痛 , 腹泻不止外 , 还是一味解“眼疾”的良药 , 人们常以黄连洗眼来缓解目中生翳、视物昏花等症状 , 因此黄连常常和明目同时出现在古诗文中 。 如白居易曾在《得钱舍人书问眼疾》中写道:“春来眼暗少心情 , 点尽黄连尚未平” 。 苏轼也在《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中说:“欲脱布衫携素手 , 试开病眼点黄连” 。 后来 , 明代李时珍总结前人用药经验 , 称黄连为治目及痢之要药 。
说到良药苦口, 你一定会想到它
文章图片
黄连为什么那么苦
古人药食的滋味主要是通过口尝而得知 , 因此传统中医理论一般认为苦味药中苦味物质就是药效物质 。 经现代药学研究已经初步证实 , 苦味药的苦多是由生物碱、苷类等物质引起 , 而这类化合物又多是苦味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
黄连中的苦味成分主要是其所含的生物碱类 , 包括黄连碱、小檗碱、表小檗碱、药根碱、巴马汀等成分 , 其中小檗碱(又称为黄连素) , 是黄连中最具代表性也是含量最高的成分 , 可达到5-8% 。 根据实验数据 , 用1份小檗碱加上25万份的水 , 配制出的溶液仍具有苦味 , 可见其味道确实极苦 。
黄连的现代应用
近些年来 , 随着黄连药理研究的深入 , 黄连药材中越来越多的药理活性被挖掘 , 正逐步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应用 。 比如 , 在心脑血管系统中 , 黄连可用于抗心律失常、抗心力衰竭、降血压等;在消化系统中 , 黄连可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胃炎、肠炎等;另外 , 黄连还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 并被广泛用于抗菌、抗炎、抗病毒 。
结语
为避免黄连苦寒伤胃之虞 , 在临床使用时可配伍一些辛温的药物 , 如干姜、生姜、吴茱萸、肉桂等 , 以辛温佐制苦寒 , 即去其性而取其用 , 达到辛开苦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