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医生伊芙琳,用“远程义诊”守护自己的“家”

伊芙琳表示 , 作为一名医生 , 希望生活在上海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能意识到 , 中国和世界是一个有机体 。
犹太裔德国人伊芙琳(EvelyneBischof)在上海生活了11年 , 她喜欢像中国人一样接自来水烧水喝、喜欢围坐在圆桌前吃饭、喜欢街头巷尾的烟火气 。
与许多热心的外国友人一样 , 伊芙琳积极参与上海这轮抗疫 。 但她的参与方式比较特别——不是作为志愿者 , 而是发挥自己作为医学博士的专业优势 , 为寻医问诊的上海市民答疑解惑 , 疏导心理 。 同时 , 在封控期间 , 邻里们的守望相助也让伊芙琳大为感动 。
“上海是我的家 。 武汉初次暴发疫情时 , 我从国外回到中国想要帮忙 , 现在我更要坚守 。 ”她说 。
“我要回家”
伊芙琳与中国的结缘始于2008年 。 2011年 , 伊芙琳到同济大学医学院任教 , 自那时起便以上海为家 。
她清楚地记得 , 2020年2月一架飞往中国的航班上 , 她是飞机上唯一的外国面孔 。 当时 , 她刚在欧洲参加完一个会议 。 面对旁人的疑问 , 她说:“我要回家 。 ”
两年多来 , 伊芙琳没再离开过中国 。 除了在仁济医院内科任职外 , 在上海交大医学院和上海医药卫生大学任教的她也十分关注对新冠病毒的研究和诊疗 , 并在瑞士医学杂志上发布了相关论文 。
德国医生伊芙琳,用“远程义诊”守护自己的“家”
文章图片
伊芙琳作为欧洲内科联合会院士在该组织会议上发言 。 本文均为受访者供图
上海今春暴发新冠疫情后 , 得益于专业的知识储备和谨慎的性格 , 伊芙琳在全市实施全域静态管理前便储备了能满足数周需求的食物、生活用品 , 以及可以居家锻炼的健身器材 。
“新冠绝对不是一个大号流感 。 ”虽然国外不少人对于新冠病毒的警惕性在降低 , 但伊芙琳对此很不认同 。 “一方面 , 中国人口众多 。 即使奥密克戎毒株的死亡率较低 , 其绝对数量仍是世界难以承受的 。 另一方面 , 感染病新冠病毒后的长期症状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显现 , 医学界仍在致力于相关研究 。 ”
因此 , 伊芙琳不仅自己格外注意防护 , 也努力劝说身边的外国友人积极配合防疫要求 。 每当社区进行核酸检测时 , 她在排队时都尽力同他人保持2米以上的距离 , 并且多数时候选择从18楼步行下去 。
对此 , 伊芙琳打趣道 , 这是自己的锻炼时间 。
封控中远程义诊
封控期间 , 伊芙琳也没有闲着 。 由于市民寻医就诊较平时不便 , 伊芙琳在网上开始免费远程坐诊 , 尽其所能为找她咨询的人们提供专业的判断和建议 。
“有的人折断了胳膊 , 有的人心律突然失常 , 有的人家是孩子突发过敏 , 甚至有孕妇也前来咨询……特殊时期 , 人们很容易紧张 , 但重要的是需要帮他们作出判断——是否真的需要去医院;如果可以不去 , 还要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 ”她说 。
伊芙琳记得 , 有位患者打电话说自己腿部感染了蜂窝组织炎 , 希望伊芙琳能帮助他入院治疗或得到药品 。 蜂窝组织炎是种严重的细菌感染 , 若不及时治疗会非常危险 。 伊芙琳和对方进行了视频通话 , 观察后判断对方可以服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 并帮助对方在互联网医院获得了有效又方便获取的药物 。
25日 , 伊芙琳接到一个电话 , 对方表示自己刚刚意识到怀孕一周 , 而且她的胃部左侧开始疼痛 , 并出现发烧的症状 。 对方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情况 , 尤其害怕出现宫外孕 。 伊芙琳努力安抚了对方的情绪 , 细致询问了对方的表征 , 建议并帮助她去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 。 第二天 , 这个姑娘在一家医院得到了超声波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