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 特发性房性早搏的消融疗效和技巧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中国原创 特发性房性早搏的消融疗效和技巧
文章图片
中国原创 特发性房性早搏的消融疗效和技巧
文章图片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根治各种快速心律失常的一线治疗手段 。 频发房性早搏(PAC)通常伴随心慌症状 , 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 若未接受适当治疗 , 频发PAC可诱发房颤或PAC相关心肌病 。 目前指南或专家共识尚缺乏通过RFCA治疗PAC的相关建议 。 近年来 , 国际上有报道初步探讨了RFCA治疗心房颤动相关的症状性PAC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然而PAC的术中定位及消融往往具有挑战性 , 因为在心房内操作导管常可机械刺激诱发PAC , 且P波振幅较小 , 很难将导管碰发PAC与临床PAC相鉴别 。
近日 ,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鲁志兵教授团队在FrontiersinCardiovascularMedicine杂志上国际上首次系统地报道了特发性房早消融疗效和策略 , 介绍了通过增加右心房电极导管快速鉴别导管刺激诱发的PAC和临床PAC的新方法 。 入选的43例频发房早患者消融即刻成功率为100% , 随访过程中仅2例复发 。 此项研究的发表可能为特发性房早消融的普及推广起到重要作用 。
研究方法纳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期的症状性PAC患者 。 经体格检查、胸片、体表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 排除标准:房性心动过速(≥5次连续心房搏动)、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 。 RFCA的适应证包括:(1)PAC数量/24h>10,000次;(2)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不耐受或非不愿接受长期药物治疗;(3)疑为频发PAC引起的心肌病 。
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至少五个半衰期 。 术中经左锁骨下静脉或右股静脉置入十极冠状窦电极 。 经右股静脉将右心房电极置于高位右房或右心耳 。 术前通过体表心电图上PAC的P波形态及冠状窦和右心房的激动顺序粗略判断PAC的起源部位 。 术中通过观察PAC时右心房、冠状窦以及右心房和冠状窦的激动顺序和激动时间鉴别自发PAC和导管机械刺激诱发的PAC(图1) 。 首先记录自发PAC的右心房及冠状窦激动顺序 。 标测PAC过程中心房激动顺序或心房激动时间的变化均提示PAC为导管操作诱发 。 通过比较不同部位心房起搏过程中右心房和冠状窦电极的心房激动顺序和激动时间 , 证实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图2) 。 在PAC起源点附近起搏可观察到相似的心房激动顺序及时间 。 反之 , 在远离PAC起源点起搏则右心房和冠状窦的激动顺序和/或激活时间明显不同 。
中国原创 特发性房性早搏的消融疗效和技巧
文章图片
图1同时记录右心房(RA)和冠状窦(CS)电活动鉴别自发PAC和导管诱发的PAC 。 激动标测示靶点位于高位界脊 。 消融导管位于右心房标测 , 自发PAC时 , RA和CS激动均由近端至远端(C);导管在高位右房标测诱发PAC时 , RA近端和远端几乎同时激动 , CS激动由远端至近端(D) 。
中国原创 特发性房性早搏的消融疗效和技巧
文章图片
图2下腔静脉起源的PAC患者自发PAC(B)和心房不同部位起搏时右心房(RA)和冠状窦(CS)的激动顺序和激动时间(C~F) 。 在靶点附近起搏(C) , RA和CS激动顺序及激动时间与自发PAC时接近;远离靶点部位起搏 , RA和CS激动顺序及激动时间与自发PAC时明显不同(D~F) 。
采用压力感应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强生公司)或20极PentaRay标测导管(强生公司)进行标测 。 PAC时标测到的最早的心房激动点为消融靶点 。 消融功率和温度分别设置为30-35W和43℃ 。 首先进行试放电 , 若PACs在放电10s内消失 , 则在同一靶点继续消融60s 。 必要时可对靶点周围巩固消融 。 若PACs在放电10s内仍未消失 , 则停止消融并重新标测 。 急性成功定义为消融后PAC消失 , 观察至少30分钟不复发 , 心房起搏或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不再诱发PA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