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手术量大幅增加,学科建设全速推进,冠脉集采下的基层医疗现状( 二 )


越是复杂的手术 , 集采前后的费用差别就越大 。 比如说一台CTO(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手术 , 术中用到7-8个球囊 , 放3-4条支架很正常 , 这要是放在集采前 , 就是接近10万的费用 。 但现在 , 同样这个手术 , 2-3万块钱就能做下来 。 “现在 , 复杂病变的手术量能够占到我们总量的1/3 。 ”吕云波主任表示 。
显然 , 相比于一二线城市的大三甲医院 , 冠脉集采所带来的价格差 , 在这些非核心城市激起了更大的涟漪 。 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是:患者端的需求释放 , 让当地的医疗机构有了更多的手术积累 , 这既让他们有机会培养更多的术者 , 也会倒逼他们不断精进 , 引入新的技术 , 从而接收更多复杂病变的患者 。

让手术策略回归临床本质相比于患者端立竿见影的降价 , 集采对临床医生的影响则更深远一些 。
“手术策略”是吕云波主任在采访中提及最多的一个词 。 举个例子 , 他最近刚做了一台CTO手术 , 光导丝就用掉了10多根 , 整台手术持续了近3个小时 。 “如果是集采前 , 这台手术可能做到一半就收手了 , 因为考虑到后面还要用到很多耗材 , 成功率又不太高 , 费用上很难和家属交待 。 ”
这几乎是每一个心内科医生的共同体会 。 虽然医生并不是手术的买单方 , 但患者的经济压力会通过每一件耗材的使用传导到他们的手里 。 尤其是在对价格更为敏感的非核心城市 , 在术前规划时有意识地控制手术费用 , 是每一位冠脉介入独立术者的必修课 。
“集采以前 , 我们平台每台冠脉支架手术 , 用的支架是1.4条 。 集采以后 , 由于复杂手术占比的增加 , 这个数字明显上升 , 去年我们接近1000台的手术量 , 总共装了1800多条支架 。 ”吕云波主任告诉八点健闻 , 过去因为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 医生在制定手术策略时往往会倾向于少用耗材 , 结果就是能做100分的手术做成了80分 , 既不利于患者的长期康复 , 也不利于年轻医生的成长 。
集采后 , 这种现象得到了彻底的扭转 。
黔南州人民医院心内一科主任石建提供了另一项佐证 。 临床上 , 他经常会碰到一些弥漫性长病变的患者 , 对于这类患者 , 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由远及近放入2-3个小规格支架 , 确保每个支架都能和血管壁贴合 。 但在实际操作中 , 患者往往会要求他们只放1个长支架 , 这样操作 , 费用是节省了 , 但会存在支架变形 , 损伤血管的可能 。
“以前碰到这种手术就很紧张 , 对支架的长短选择要非常精准 , 也会变相提高手术难度 。 现在就完全没有这个困扰 , 我们只需要考虑怎么样把手术做完美 , 多一条支架相差几百块钱 , 更多患者可以接受 。 ”
手术更纯粹了以后 , 年轻医生的成长加速 , 学科建设自然更上一个台阶 。 以石建主任所在的黔南州人民医院心内科为例 , 这几年 , IVUS(血管内超声)、OCT(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冠脉血流储备分数等冠脉精准诊疗技术先后落地 , 年轻骨干医生成为使用推广新技术的主力 。
“下一步 , 我们希望能够独立处理一些更复杂的病例 , 比如严重钙化或者严重CTO的病人 。 既然现在的手术环境那么好 , 我们就应该抓住机会 , 尽快提升自己的手术能力 。 ”石建主任表示 。
后集采时代的新挑战集采对医疗行业的影响无需多言 。
以冠脉支架为例 ,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 , 90%以上的价格降幅 , 既能给患者和地方医保基金带来真金白银的实惠 , 也足以在行业内引发巨大的洗牌效应 。 但另一方面 , 如何在后集采时代快速适应市场变化 , 调整经营模式 , 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