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一个“千古名方”,10味中药,巧治失眠、健忘、心悸、贫血等病

中药|一个“千古名方”,10味中药,巧治失眠、健忘、心悸、贫血等病

文章图片

中药|一个“千古名方”,10味中药,巧治失眠、健忘、心悸、贫血等病

自清代以来 , 人们想要学习中医 , 真的不太难 , 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一是古人有比较深厚的古文基础 , 二是有中医入门的捷径 , 也就是中医入门四小经典 , 尤其是以《汤头歌诀》和《濒湖脉学》最为风靡 。 尤其很多人都会手不释卷的诵读《汤头歌诀》 , 为什么呢?因为熟读汤头三百首 , 不会行医也会行 。 为什么?因为汤头歌把方药组成、适应病症都用歌诀体裁收录 , 而且朗朗上口、易学易记 , 当在临床中遇上一些常见的疾病时 , 往往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句方歌 。 诚如 , 人们背唐诗一样 , 为什么要背呢?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 , 不会作诗也会吟 。
比如一个女子感觉自己心悸怔忡 , 记忆力下降 , 还有痔疮出血 , 或者便血 , 或者阴道不规则出血 , 这种情况一般会选用什么方剂?这如果单纯从疾病上讲 , 这已经是好几种疾病了 , 如果按照西医的治法 , 是不是需要使用多种药物来进行治疗?但是 , 中医却只需要一个方剂 。 而这个方剂究竟是什么呢?《汤头歌诀》里有这么一段话 , “怔忡健忘俱可却 , 肠风崩漏总能医” 。 这是不是就是为这种情况量身定制的方剂?显然不是 , 毕竟“只有印版印的书 , 没有印版印的病” , 但是就是这么巧合 。
那么 , 《汤头歌诀》这句歌诀说的是哪个方剂?它就是大名鼎鼎 , 被列为中医十大名方之一的“归脾汤” 。 按照《汤头歌诀》记载 , 归脾汤由“白术一两 , 人参半两 , 黄芪一两 , 当归半两 , 炙甘草二钱半 , 茯神一两 , 远志半两 , 酸枣仁一两 , 木香半两 , 龙眼肉一两”等10味中药组成;具体使用方法是 , 将这些中药切碎 , 研为粗末 , 没有使用四钱 , 加生姜五片 , 大枣一枚 , 水煎去渣温服 。 对于归脾汤的现代应用剂量 , 通用剂量为:白术18g、茯神18g、黄芪18g、龙眼肉18g、酸枣仁18g(打碎 , 布包) , 人参9g、木香9g , 炙甘草6g;当归3g;制远志3g(先煎10分钟) , 另加生姜3片 , 大枣2枚 。

对于归脾汤 , 其实历史悠久 , 其实追溯它的历史 , 就会发现 , 它在千年前的宋代 , 就已经出现了 , 首载于宋代名医严用和的《济生方》 , 只不过最初的归脾汤没有“远志和当归”这两味中药 , 最初主要是用来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病症的;但是随时后世医家的不断研究 , 发现了它的新用途 , 元代名医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将归脾汤用于治疗“脾不能统摄心血 , 以致妄行 , 或吐血下血” , 而明代名医薛己在严用和的原方基础上增加了远志和当归两味中药 , 并将它还用于治疗“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疾病 , 自此之后 , 归脾汤便以薛己增订的方剂 , 广为流传 , 而它的影响力也盖过了严用和的原方 , 真是青出于蓝啊!
明代医家薛己在《正体类要》中对于归脾汤的剂量比较小 , 全方方药剂量是这样的 , “白术、当归、白茯苓、炒黄芪、龙眼肉、远志、炒酸枣仁各一钱 , 木香五分 , 炙甘草三分 , 人参一钱” ,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也许在当时的时代下 , 这么小的剂量会有一定作用 , 当时现代临床运用 , 这么小的剂量 , 做一剂的药量实在太小 , 如果只是做一杯的剂量 , 还是可行的 。 这也充分说明 , 中医方剂的剂量 , 也是随着时代变迁的 , 不能太过拘泥于古代剂量 。
那么 , 归脾汤的十味中药 , 这个配伍究竟暗藏着怎样的密码呢?对于归脾汤的君臣佐使 , 目前主要有三种主流观点 , 第一种是全方以黄芪、龙眼肉为君药 , 以人参、白术为臣药 , 以茯神、酸枣仁、远志、木香为佐药 , 以炙甘草为使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