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长期奔走在北京山乡间的特殊医疗队( 三 )


新政策激发了乡村医生办门诊部、承包卫生所的热情 。 据北京日报1985年3月20日2版《乡村医生王复兴办门诊部受欢迎》报道 , 1983年 , 怀柔县沙峪乡卫生院医生王复兴在本乡泊海所大队办起门诊部 , 两年收治病人12000多人次 。 这个门诊部不分上、下班 , 病人随来随看 , 有请出诊的也随叫随到 , 很受群众欢迎 。
怀柔县汤河口乡黄花店村地处山区 , 由于条件艰苦 , 这里的卫生所医务人员只能一年一换 , 影响了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 , 群众有意见 。 为了维持这个摊子 , 国家每年还要补贴2000元左右 。
1984年10月 , 本村的乡村医生王占新在改革中承包了这个卫生所 。 承包调动了他的积极性 , 除门诊外 , 他还随叫随到 , 及时出诊 , 送医送药上门 。 村民有了较重的病 , 他亲自护送到医院 。 预防工作也挨家挨户地去做 , 有时候为给一个孩子打预防针 , 王占新要到家找三四次 。 承包后 , 王占新每月的收入能有百元 , 这让他能够安心工作 , 国家也不用再补贴 。 (1985年7月2日《北京日报》2版 , 《乡村医生承包卫生所好处多》)
一支长期奔走在北京山乡间的特殊医疗队
文章图片
1985年7月2日 , 《北京日报》2版
就这样 , 乡村医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 经济收入也有了保障 , 过去弃医务农或经商的乡村医生纷纷归队 。 偏僻山区的农民看病不用再往城里跑了 , 一些急重病人也能得到及时治疗 。
为了提升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 , 北京从1982年开始对乡村医生进行业务考核 , 当年共有2850名赤脚医生获得《乡村医生》证书 , 占赤脚医生总数的24.9% 。 (1982年4月22日《北京日报》1版 , 《两千多赤脚医生将取得〈乡村医生〉证书》)到了1998年 , 全市已有5800多名乡村医生获得《乡村医生》资格证书 , 实现持证上岗 。 (1998年3月30日《北京日报》1版 , 《五千乡村医生持证上岗》)乡村医生们的整体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
一支长期奔走在北京山乡间的特殊医疗队
文章图片
1998年3月30日 , 《北京日报》1版
乡村医生吃“皇粮”
进入新世纪 , 北京农村的卫生服务实现了全面升级 。 2008年 , 全市乡村医生数十年来无政府补贴、无固定收入的历史被彻底改写——据本报2008年2月15日1版《五千村医吃上“皇粮”》报道 , 北京建立与村级卫生机构岗位职责相适应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基本待遇和养老保险制度 , 全市5500多名乡村医生按月拿800元工资 , 并享受养老保险 。 用村里人的话说 , 就是乡村医生开始吃“皇粮”了 。
一支长期奔走在北京山乡间的特殊医疗队
文章图片
2008年2月15日 , 《北京日报》1版
从15岁起就给人看病的房山区周口店镇车厂村乡村医生武呈坡 , 48岁时平生第一次拿到了政府发的工资 。 拿到政府工资后 , 老武干的活儿也跟以前不一样了 。
“过去几十年都是看病抓药 , 现在不行啦 , 要让村民多做预防 , 进行健康服务才是我更重要的任务 。 ”老武边说边打开柜子 , 全村的健康档案都按照姓氏和住宅的顺序整齐码放着 , 还用不同颜色的纸条标出了慢性病病人 。 实行收支两条线和药品零差率的村卫生室 , 药价平均降了三成多 。 “到最后 , 得甜头的还是咱农民 。 ”老武说 。
一支长期奔走在北京山乡间的特殊医疗队
文章图片
2019年12月31日 , 《北京日报》2版
2019年 , 随着最后46个村卫生室的全部建设完成 , 本市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了全覆盖 。 (2019年12月31日《北京日报》2版 , 《村民不出村就享基本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