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长期奔走在北京山乡间的特殊医疗队

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宣布 , 到2021年底 , 我国实现了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 。 看到这个消息 , 很多人不禁会联想到长期奔走在北京山乡间的一支特殊的医疗卫生队伍——乡村医生 。 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里 , 他们栉风沐雨 , 不辞辛劳 , 始终尽职尽责地呵护着村民们的健康 。
一支长期奔走在北京山乡间的特殊医疗队】苏联“乡村医生”树榜样
在上世纪50年代 , 有一部特别受人们喜爱的苏联彩色故事片——《乡村医生》 。 这部影片风靡到什么程度?它在全国各大城市放映 , 不仅各行各业的人爱看 , 而且大中学生们也非常喜欢 。 《大众电影》杂志还为它连续两期刊发影片介绍和影评 。 (1952年12月2日《北京日报》3版 , 《“大众电影”第十二期出版》)
一支长期奔走在北京山乡间的特殊医疗队
文章图片
1952年12月2日《北京日报》3版
一支长期奔走在北京山乡间的特殊医疗队
文章图片
1952年11月28日 , 《北京日报》3版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伏尔加河东岸草原地带的一个乡村医院里 。 在乡村行医50年的老医生阿尔先耶夫和医大毕业后志愿来乡村服务的年轻女医生柯沙阔娃 , 在缺乏必要的现代化设备、不够“理想”的乡村医院中“一切自己来动手” , 以充沛的信心和热情献身乡村医疗卫生事业 , 为乡村人民的身体健康不辞辛劳 。 (1952年11月28日《北京日报》3版 , 《让我们更好地为祖国的幸福而劳动吧!》)这部影片感染和激励着各行各业的人们以阿尔先耶夫和柯沙阔娃为榜样 , 奋不顾身地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 特别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年轻人 , 更坚定了去边远艰苦地区报效祖国的决心和信念 。
据北京日报1953年8月26日1版《一万三千多人服从国家分配走上建设岗位》报道 , 在新中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第一年 , 北京、天津、大连、沈阳、西安和西南地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服从国家分配 , 自觉地参加国家最需要的工作 。 被分配到青海工作的小儿科毕业生梁集敏说:“我要学习苏联《乡村医生》影片里的那些医生克服困难的精神 , 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
一支长期奔走在北京山乡间的特殊医疗队
文章图片
1965年 , 半农半读卫生班的学生们在认真听市巡回医疗队的医生、北京医学院副教授黄德珉讲课 。
在建设战线上的新军中 , 有许多人是从北京去的 。 被分配到东北一个铜矿医疗部工作的北京医学院毕业生潘德怀在参加工作时 , 还有个小插曲 。 当时一听说被分配到偏僻的矿山当医生 , 他曾出现过思想波动 , 但祖国建设的光辉远景 , 让他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 苏联电影《乡村医生》中柯沙阔娃的形象也出现在他的面前 。 他想:为什么柯沙阔娃能够自愿请求到偏僻的乡村工作 , 而我为什么嫌工作条件太艰苦、工作地点太偏僻呢?他认识到自己这样从个人利益出发的想法是错误的 , 最后高高兴兴地走上了工作岗位 。 (1954年7月1日《北京日报》2版 , 《建设战线上的新军——首都高等学校毕业生》)
一支长期奔走在北京山乡间的特殊医疗队
文章图片
1954年7月1日 , 《北京日报》2版
北京医学院的毕业生给学弟学妹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 他们把自己工作的地方亲切地称作“第二故乡” , 有些人还在写信署名时自称为“你们的‘乡村医生’”或“你的同志‘柯沙阔娃’” 。
“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努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 但那时的国家百废待兴 , 医疗资源十分有限 。 为解决农村长年缺医少药的问题 , 毛泽东在1965年提出 , “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 , 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 ”(2008年1月22日《北京日报》15版 , 《赤脚医生》)